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_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小兰分享

  案例分析报告是指把自己的案例分析以简明的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案例分析材料。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心理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篇1

  一、案主资料

  姓名:wjk(本人) 性别:男 年龄:22

  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理智、仁慈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

  3)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4)案主的问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囚徒困境。6)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人的心理(思想、知觉、意识、动机、需求、心情、情绪、态度、观念等)和行为(记忆、学习、社交、活动、适应、习惯等)。

  治疗目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此乃治疗必经程序),以自我实现。使其独立自主、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他人、世界,使人格更为统合,提高生活耐挫力和环境适应力,培养自我成长、实现的能力。

  ——对案例的剖析治疗:

  开始,我(假象的我)以倾听为主,让案主尽情放纵宣泄,我尽量表现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并表达同理心。基本上案主放开了自我,很坦白,这很不容易,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坦然令人佩服。

  案主淋漓尽致地泄情诉苦,表面上是在说他因为胆小怯弱、害怕不自信而不敢向暗恋对象表白,用间接的方式表白被拒后自我压抑郁闷,茫茫然无所措,陷入痛苦困惑、无法自拔的困境,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案主不敢接纳面对自己,总在逃避,竭力掩饰,有意无意地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对人对事缺乏主见(独立人格),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我想象。很明显,案主的自我观念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他内心和行为上的异常。在生活中,案主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自信心不足,多愁善感,内心敏感,感情细腻丰富,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别人及环境的影响。于是,待人处事上采取防卫方式,这是不能应付、解决内心困境的,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躁不安、忧郁悲观。案主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未免太过悲观和低贱了吧?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别人眼中反照的自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

  暗恋同班一个女孩,却迟迟不敢表白,其实不是他自己所谓的害羞或胆怯或害怕被拒或她有女朋友或她是自己班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自己很垃圾、不会有人喜欢,毫无自信可言。连自己都不爱,怎么敢去爱别人?不表白算了,可案主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她交谈交往,以增进彼此了解,相爱总得先从相知相处交感互动开始吧?可案主采取“无为”策略,只有逃避,不敢面对她和她直接交流想法。事实上,从中学以来,案主与所有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虽然说不上青春期自闭症。因为自我感觉不好,怕一旦和人交往相熟,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还有优点)、丑陋阴暗的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被人否定、冷漠、鄙视、抛弃,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如别人,不会被人喜欢,干脆以沉默、封闭、低调、逃避、压抑、幻想、转移、反向、补偿、阿Q式自慰等防卫方式待人处事,以寻求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和解。案主说自己“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真的如此吗?他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吗?还有,有可比性吗?人都是世间唯一的灵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闪光点,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可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而产生“晕轮效应”,否则,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形成不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偏低的自我观念。恋爱可以使人加快社会化、成熟化,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恋爱的前提是爱自己,相信自己,悦纳别人,袒露心声(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人互动。案主的行为让人失望,想想看,一个没有自知力、自信心的人,谁会喜欢呢?

  案主的困惑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因此,引导他大胆地面对自己,看清自己,还原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让他看到一个真实客观、可爱不错的自我,开始自尊自爱自信起来,让案主自主自决、重建自我。

  打开心扉,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自己、他人、外面的世界积极主动地互动,让案主感觉到,其实,生活很精彩!

  四、疗效评估

  由于采用的是人本治疗法,不像行为治疗法那么易测量易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

  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

  经过人本心理治疗,按主明显自信、开朗、快乐多了,开始重新体认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悦纳自己、别人、环境,行为表现上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调谐能力增强,性格试着外倾,与人交往更开放更主动更自信更自然更开心更频繁了,独立、统合、健康的人格初具雏形,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逐步走向自我实现。

  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

  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

  五、工作感受

  限于篇幅,我只谈遗憾、缺点、不足、局限性。

  由于是自我治疗,带来很多问题,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内化。深为遗憾!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人本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

  i.只笼统解决了内心(主观世界)的根本的问题,

  怀疑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

  ii.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人本治疗的疗效。

  iii.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本身的勇气毅力、理性理智、认知思维能力、哲学气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了哪些人适合人本治疗的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以及进行人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全面持久彻底有效的疗效?

  iv.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此乃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有些地方太过于程式化,(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心理学上的心理治疗看上去更单纯、间接、干脆、直接。老实说,心理异常及问题的治疗,个人认为只要运用常人的心理常识、生活常理适当加以开导开化就行了。当然,这对开导者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四)、在写作第一部分的“案主资料”和第二部分的“案例陈述”时,我有意无意地根据接下来的分析治疗之需要,对事件本身进行增删、强调、润色,这在实际的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是不可能的。这是作业,根据理论需要提取案例,可以理解。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篇2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表现反常,不遵守课堂纪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心理辅导,改变了行为方式。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4岁

  4、年级:八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各学科成绩都不合格。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是识字不多的农民,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在他开始上学时,未能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对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还有一段时间家长对他的教育失去信心,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导致他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必然形成他自卑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也导致了他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学校大环境

  普通的县制中学,学习风气较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级环境

  由于他平时的表现很“显眼”,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对同学的态度不友好,所以不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分析与诊断:

  1、基本需要满足的欠缺

  (1)亲情的需要。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心理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根本没能力辅导其学习,这就让他感觉“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

  (2)关注的需要。为引起同学的注意和老师的重视,其时常跟同学闹意见以及不做家庭作业以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

  2、对立与参与的心理矛盾

  在上述情况下,陈某产生了与同学、老师的对立情绪并伴随反抗行为。一方面与同学打架、捣乱课堂纪律而觉得受同学注意。另一方面,以不做家庭作业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虽有着迫切地参与班级群体的意向,以从中找到归宿,获得承认与尊重。但他的表现受班级群体的拒绝与排斥,使之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并为之困扰。

  3、热心与冷漠的结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与剧烈的心理冲突,使陈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的偏差。如:捣乱班级纪律、家庭作业连续不做……同学与教师的不理解,训斥与希望受到重视的心理互为矛盾,导致对学校、班级生活的热心与冷漠的表现这样表里不一的局面出现。

  4、诊断

  出于对父母爱的需要,用异常的表现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据目前的现状基本属于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

  五、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通过课下的交流,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帮助其调整认知。

  通过交流帮助其分析如下: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帮助其转变行为。

  通过协商提出以下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4)、改变思维定势,体验成功

  首先,自己要形成合理的定位。意识到:“难题做不出是正常的,因为我是普通的人。”思想认识到位了,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其次,选择难度合适的题目。当解答不出时,可以寻求同学的指导和启发,不要气馁,要向同学真心诚意请教,既可以提高学科成绩又可以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辅导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

  (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

  (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陈某的表现说明由于他的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问题已经得到改善,情绪控制和行为约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尊心和进取心也有所增强;并能注意摆正自己与集体、同学、师长的关系,反叛心理也已经基本克服。总之,陈某已经向良好的社会适应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他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对他的“反弹”现象,我曾经也出现过一些急躁的情绪,缺乏耐心,甚至想放弃对他的心理辅导,导致辅导工作进展得较慢,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必须 要以亲切、自然、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讲话,以促进他(她)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 ,并以此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突破点,要一步一步地改变受导学生的问题,尽量给受导学生提供各种成功的机会,使其对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 。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学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在在心底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学生,会增强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的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你去责怪,比你去埋怨会有效得多的多。

>>>下一页更多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135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