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书法作品欣赏>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

克浩分享

  "斗方"是国画界的常用术语,一张正方形的画幅就是斗方,最常见的是69*69cm(2市尺见方)的尺幅,它的幅面大小就是4平尺,这种尺幅是用一张四尺整宣(2市尺宽、4市尺长)沿长度方向对开而成的。一尺见方的小斗方,又称为"小品"。是书法家喜欢用来进行创作的载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斗方书法悬挂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欣赏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图片1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图片2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图片3

  斗方书法悬挂作品图片4

  书法术语的理解与生发

  书法技巧中有许多令人着迷不已的比喻,对之作统一的理解难,要有准确的释义更难。书法理论本来就少完整的概念应用一一其实也并非仅仅书法,中国的文艺理论大率如是。司空图《诗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连文字也可超越,倘没有一点特殊的理解力,实在是难得“风流”的。各人各说,在不同的文章结构中释义完全不同,但要了解书法,又绝对绕不开这些术语概念。比如习见的“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是三个有趣的喻象。

  但取其什么。是取“折钗股”的外形圆润、还是取其折时的“屈折如钢钩”之力。前者指向线条的立体感,后者却指向线条的力母感。“屋漏痕”的喻象也颇费猜索,是指其行笔艰涩缓慢,还是指其不露锋芒,类似的问题触处皆是。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文与可见道L斗蛇,前者还好理解,后者却所限难定:蛇之斗,既可理解为起伏进退,互相胁迫之状(它应该对应于结构的开阂动荡),又可理解为蛇身扭曲变幻、转折处亦圆润不扁(它应该对应于线条的中锋圆润),究竟文与可何所得呢。

  怀素见夏云多奇峰而草书大进,有人释为章法结构变幻莫测如夏云,有人却释如卫夫人《笔阵图》“横如千里陈云”之义,指的是线条横推如鳞羽之态倘若拘其一端而论之,不唯言者晓晓,歧见百出,且是否真是文与可、怀素的原意,谁也捉摸不透。喻象的丰富决定了结论本身的多义。按现时的接受美学的新观点看,任何“歧义”的理解都不失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生发一一即使文与可、怀素未必作如是想,后人只要言之成理,为何不可以作如是想。而事实上,后人的立场、文化背景、观念都有了截然不同于古人的变化,要想忠实于占人原意也不复可能。

  这就象今人即使津津于对老子的“道”的途释,但没有人能真正象老子自己那样去把握“道”的内含真谛一样。一个战国时人对文字抽象的理解是以六书、以象形文字为前提的,而一个现代人的理解却是以造型与构筑为前提,大家都指“抽象”,但大家心目中的“抽象”简直不可以道里计。我们指这是一种生发一一从有弹性的理解到有根据的生发。从这个立场看,拘泥于“笔笔中锋”“腕平掌竖”的技法信条是多么有害。而今天在为中锋优劣争执不休、随即又告沉寂,再也引不起继续讨论的兴趣,其原因也不外乎此。当技法信条失去了实践价值而成为教条之后,它当然不再具有生命力。对古人的技巧喻象与一些赫赫有名的成说尚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速论是笼统的口诀呢,在阅读、玩味这些神秘的术语时,也许用得着一句现成语:“诗无达话”。宽松灵活的理解立场总胜于拘泥与固执的教条。

    245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