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优秀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优秀的行书书法作品到底是怎么样的书法作品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图片1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图片2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图片3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字符结构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字符构形既可以接近楷书,也可以接近草书,在涉及字符构形的笔形、构件、组合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允许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自由,不像楷书那样的稳定。因此它的字符构形明显表现出一种“每无定则”的特点,同一个字符往往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形,也就是异写现象普遍。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下行书字符构形的具体情形。
一、与楷书大同小异,这是与楷书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形,构件及其组合模式都没有差异,所用笔形也基本一样(或稍有变化),不同之处主要是点画形态灵活多变,不像楷书那样规范、矜持,这是由于在书写时行笔的速度和节奏比楷书快,多顺锋人笔,收结时稍作停顿或不作停顿便马上过渡到下一个点画,从而使前后两个点画之间,每有露锋相引带,或有牵丝相连结的结果。试看王羲之《兰亭序》的“天”、“领”、“其”、“诸”等字,这样的特点就很明显。这些字行笔流利,点画自然,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关系明显,因而大大增强了体势的生机与活力,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畅快的感觉。
二、省简点画或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楷书字符的构形是不能省简点画的,可是行书却不那么严格。为着书写的便捷或是结体取势的需要,古人笔下的行书字符经常出现省简点画以至构件的现象。例如这些字:“业”字(繁体)下部省简了一横,“鬼”字省简了头上的一撇,“虽”字(繁体)左边的“虽”、右边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简了一点,“黎”字和“雨”字则各自省简了两点,“惠”字省简了,“庆”字(繁体)省简了“心”。在行书中,一些字符不仅在独用时可以省简点画,而且当它们作为部首或偏旁参构别的合体字的时候,也同样可以省简。例如“雨”字独用时可以省简两点,所有从“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鬼”字独用时可以省简头上一撇,所有从鬼或从鬼得声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
三、构件省变,所谓构件是合体字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画组合而成的局部单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与“口”两个局部单位,就可以说“和”是由“禾”与“口”这两个构件组构而成的合体字。能独立成字的构件叫成字构件。不能独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构件。构件省变指的是行、草书为了追求书写的便捷,对正体字符(隶书和楷书)的构件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既简省其点画数量又改变其结构形态的作法。行书对构件“艹”、“門”、“糹”、“走”、“爿”、“雨”、“足”、“各”等最为常见的省变形式。大量运用构件省变是行、草书字符构形最突出的特点。
行书的构件省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1、同一构件往往有不同的省变形体。行书在省变构件时,对同一个构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省变,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省变,因而往往会出现同一构件具有不同的省变形体的现象。例如“识”、“醉”、“得”三个字中的“言”、“卒”、“”、三个构件,通常都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省变形体。从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合体字符,只要其中一个构件有了不同的省变形体,那么这个字符也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同时也就构成了不同的体势。因此,同一构件允许有不同的省变形体,从习用文字上说,是造成同一字符有多种异写的主要原因;从书法艺术上看,则是追求体势变化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试看“醉”字和三个“得”字的不同体势,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构件的不同省变而获得的。
2、少数不同构件省变后的形体混同。在行书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构件经过省变之后形体不仅趋于相同,并且还可以在一部分字符中混用无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省变构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形的构件,它们在楷书中是绝对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书中经过构件省变之后,这两个个不同构件却有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省变形体,并且还可以在“德”、“须”、“法”等字符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区别。同样“米”、“半”、“采”作为构件在字符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无别,“衣”、和“示”在左旁有时也都省,等等。这种少数不同构件省变之后形体趋于相同而混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几乎可以通行于由它们所参构、所处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符。比如从“衣”的初、被、裤、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侧,与从“示”相同。
四、沿用篆书或隶书异体的构形,在浏览和临习历代行书法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符的构形跟通常的楷书对应不上,却与篆书或隶书的某一异体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书的构形,“乘”、“发”、“虚”、“我”、“焉”、“般”则是沿用了这些字在隶书中的一种异体的构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行书的点画用笔来写篆隶构形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只熟悉通行的楷书而不了解汉字今文字的发展历史就难于理解,对于类似上述这样一些行书字符也就不容易辨识。
行书沿用篆隶构形现象的产生,除了字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之外,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一些书家,为了追求其某种艺术情趣或风格而故意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篆隶的构形。例如“眉”字的写法,即属此类。自称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在其书法创作中就很喜欢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