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书法字体>隶书书法>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

克浩分享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是著名的汉隶石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欣赏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图片1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图片2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图片3

  石门颂优秀隶书书法图片4

  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的赏析评价

  ​《石门颂》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石刻之一,与陕西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石门颂》为隶书成熟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及用笔上的抒情与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强化,体现了书刻者书法表现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石门颂》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

  《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认为,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可见汉隶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更趋成熟。同时,也可从此碑中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度特点。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初版封面上的"辞海"二字就源于汉代石崖摩刻《石门颂》。

    286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