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书法字体>草书书法>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

克浩分享

  李白的诗歌与草书的搭配,又会是怎么样飘逸的精美草书书法作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书法李白诗歌草书,希望对你有用!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欣赏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图片1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图片2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图片3

  书法李白诗歌草书图片4

  草书的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书同其他书体一样,可以从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研究。草书以其较真书简易,所以,“用于卒迫”,爱日省力,又以其书写急速,改变了真书的结体笔法,所以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草书分章草与今草。章草是写章奏用的规范化的草隶,始于东汉杜度、崔瑗。今草脱胎于章草,但今草的笔法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所以今草风格的极致必待楷书的高度成熟。今草习惯上用“草书”而不冠章,今者即指今草,下同发韧于汉魏之世,到东晋出现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的儿子献之继父风而有扩充,如火箸画灰的“一笔书”即是一种创造。在此以前东汉张芝(伯英)有草圣之名,欧阳询认为“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从流传厂来张芝来看,已是成熟的唐人风格,在张芝时代难以出现,所以张芝的草圣应是章草。后于张芝、早于王羲之的西晋陆机《千复帖》,也属今草风格范畴。南朝宋羊欣(公元370年一442年)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列秦至晋能书者69人,其中善草书者40人,包括子章草与今草;人数比例之多,表明草书之盛行。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在历史上被尊为“书圣”。他兼善真、行、草各体,传世作品,二百余种,最大量的是行草书。王羲之处在变革的时代,传说献之劝其父“大人宜变体”。羲之行草书融会章今二体,具有多种风貌,孙过庭《书谱》所谓“兼善”;又因梁武帝、唐太宗等帝王推崇,使他的书法历久不衰,形成历史上最重要的流派。王羲之真迹已不得见,唐人摹本中最有价值的王氏一门书翰当推《万岁通天帖》,今藏辽宁博物馆。

  王羲之以后的书家以草书名世者代不乏人。大体上都以王羲之为圭臬,以南唐李煜所说“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列举了九名大书法家以说明他们只是取王之一端而变化扩充,但有创造的书法大家毕竟不拘限于王羲之藩篱,或虽受王影响而自成一体。在唐代,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家,于行草书也独树一帜,行书兼具草意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在颜楷特点的基础上疾速运转,内含沉郁激愤。颜氏自成体系,李煜所举九人将颜真卿归入王羲之门下未免牵强。在盛唐时代曾为颜真卿之师的张旭,开创了狂草的新风格,代表作流传下来的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张旭的继承者怀素绪张旭遗风,所谓“以狂继颠”流传下来的《自叙帖》代表了他的风格。从张旭到怀素的狂草,反映了盛唐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同时代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就草书本体而言,则是从汉魏以来大约五百余年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草书的第二个高峰:往上推,王献之的“一笔书”(《中秋帖》。又传张芝创一笔书,但不可见。)已肇狂草端倪,自旭、素以下,则有杨凝式申仙起居法,黄庭坚(《诸上座》),赵佶(《千字文》),吴镇(《心经》),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各具自家面貌,但毕竟只是旭、素余绪,醇螭自见:有宋一代。特长行书。米芾的“八面出锋”。主要体现在行书中。苏轼《寒食帖》,能在行书中融入狂草笔意,是他的过人之处。明代宋克融合章、今、狂草。精熟而略欠雍容之态;祝允明毕生治草,内涵不足;张瑞图以偏锋杀入。虽然刻急,却创造了独特风格:再是以画家著称的徐渭、八大山人、黄慎等,融进绘画的章法布局与骨法用笔,另有一番天地。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王铎。与王铎同科进士的倪元璐、黄道周时称“三株树”。草书也有很高成就。王铎草书可以“精”“熟”二字概括。他常年深入临习阁帖,谨严中跌宕多姿,狂放中恪守法度。长篇条幅与册页。尤擅胜场。论者称其“有明第一”“五百年来无此君”,但清代崇碑学。又因王铎仕清被目为“二臣”,所以他的书法在一些书论著作中不被推重。倒是逊于王铎的傅山名声更大。这一声面也因傅山文学、哲学等多方面成就所致。清代尚碑的历史意义重大。相对来说草书有所削弱。从康有为到于右任,将草书与碑学结合。努力开创新的格局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探索今后还会继续厂去。

  对草书(包括章、今二体)发展作了极其粗略的鸟瞰。东汉光和间的辞赋家赵壹,曾有一篇《非草书》,力议草书之非,他反对规范化的章草而不是先前的“藁草”,故言“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安旗:《书法奇观》)他指出了草书“趋急速”、“简易”的特点,认为”今之学(章)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然而赵壹却并非简单地否定章草,肯定“杜(度)、崔(瑗)、张(芝)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原来赵壹最反对那种·专用为务”,而对“博学余暇”者却是恭敬仰慕的。由这里开始,确立了一条书法创作的学者比的途径。孙过庭《书谱》反复论证“兼通”“兼善”的重要。直接用“兼通”“兼善”语词者即有五处之多,并从众多侧面解说、发挥。听说“兼通”“兼善”。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书法家应当不限于”专擅”,因为“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兼长各种书体,并将各种书体的理、法融会贯通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的前提下肯定王羲之超出前人(钟繇、张芝)的成就。再一层是,书法家应当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因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书外”的天地远大于“书内”,“书内”赖“书外”而深化、发扬。这便是张怀罐说的“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19人,皆兼文墨。”张怀罐的“兼文墨”与孙过庭的“兼善”、“兼通”,具有共同点。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历代论书法者重视书外功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先文而后墨”,“墨”因“文”以精深,以珍贵、流传,相反,有“墨”无“文”,“墨”本身的价值即受限制,“墨”的素质也提不到高度。

  草书在各种书体中的位置,是在比较中由草书艺术自身价值决定的。一部书法史,倘若离开了草书,离开了“草圣”以及灿若星斗的草书大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无疑将大为失色。历史上“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刘熙载),虽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为各种书体共有的本质,但表现在草书特别突出。草书以其强烈的运动感、节律感,千变万化,奔放驰突,震撼心灵,动人魂魄。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又进一步强调“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使转,是牵连、引带,是运动感、节律感,由“使转”达到的“形质”。远不只是有形可见的点线,而是通向草书本质特征的精微所在:草书的运动感、节律感形成“势”。崔瑗著名的《草书势》,把草书特征与“势”相连,势者,动势、形势、态势、情势:发挥到极致,便形成了任草。狂草是书法中高度昂扬的浪漫主义。狂草打破字间大小和分行布白的通常规律。竭力强比疾涩、浓淡、润枯、重轻、往复、抑扬、向背、疏密、欹正、聚散……等等对立统一的多种因素,狂草在有限的幅面中层开全方位突进。以惊险的使转为形质,在使转中举重若轻地掣动点画。狂草高度发扬创作者的主观精神,把个性发挥提高到最中心的位置。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一段热烈赞扬张旭狂草的文字,已被厂泛传诵,说到张旭狂草既囊括天地万物,又发抒心中块垒,“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充分评价了狂草特有的艺术本质和效应。盛唐时代书坛上出现张旭,犹诗坛之出现李白,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艺概》的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另一种概括。点画,大体说来归于相对稳定静止的较易触摸把握的范畴,属于“法”的体统;使转,大体说来归于相对运动变化的、较难设置程式框架的范畴,属于“意”的体统。“法”的掌握,需要刻苦磨练,持久不懈;“意”的境界,需要认真领悟,不期而至的灵感。这里应当说明。无论“法多于意”或是“意多于法”都是相对而言,一方“多于”另一方,不等于另一方不重要,而是矛盾着的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真书没有“意”不免“状如算子”之讥,草书没有“法”便令“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草书之需要法,一是指草书本身的书写规律。再是指草书应以正书为基础,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这里的“正书”应指楷书,因为书法发展到楷书,各种笔法具备,今草书法叭楷书演变过来,所以将楷书当作草书基础是合理合法的。但是篆书、隶书之能够成为楷书的基础,也应当是合乎理法的。因为楷书从篆、隶演变过来,楷书中包容了篆、隶的因素;再者,篆、隶、楷同属繁而静者;那么简而动的行草,为什么不可以既从楷书,也从篆隶吸收滋养呢?证之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等可以明了。何、康、于的行草艺术有各种局限,但是至少证明草书创造的途径是宽广的,有待实践中开拓。还不要忘记,草书从碑书汲取营养,早在张旭已经实践了。“张长吏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古人早已总结了。当代草书大师林散之,是公认的“帖派”,但是他对篆书笔法的深入理解与化用,大大地丰富于他的草书的内涵。

  各种书体中,笔法最丰富者属草书。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今草是继篆、隶、楷、章草之后的最后一种书体,今草以前的各种书体的笔法、结体积淀在今草当中是必然的。草书之所以最长于表现力,最足以表情达意,其最重要的基础实在于笔法的丰富多变,草书的“点画”在“使转”中运行,被“使转”带动,草书点画与楷书点画之区别,可以从“使转”在两种书体中占有地位的相异得到正面的证明。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论述草书的篇章最为精辟,他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前半句用“笔画”,后半句用“笔意”。倘论笔意,草书之笔意未尝不可移入他书。但草书对各种书体的笔法要无所不悟,则是草书表现力丰富的奥秘,也是草书创作中难度大的一个原因。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着意发挥个性,然而较多地着眼笔画(非笔意)的搬用(非领悟)缺少融会贯通,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其成就受到拘限。

  进一步说,“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者不仅指草书与篆、隶、楷各体正书的关系而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杰出的、个性鲜明的草书作品,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笔画能够简单移植到别一草书作品。杰出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依赖整体而存在,成为整体血肉相联的组成部分:这个道理。各种书体相同。而在草书中格外突出。再说那个“无所不悟”的基本道理虽然也适用于篆、隶、楷各种正书,但对草书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真正的草书大家,所悟者又何尝仅止于笔法、结体?《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到张旭:“喜怒窘穷,优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举凡天地万物之中,情与景,物与己,无不可以融入草书,而草书作品也无不可以启发观赏者联想到天地万物。

  对于草书笔画的不可替代性,在此引用一段话,仍是刘熙载所说:“移易位置,增减笔画,以草较真有之,以草较草亦有之。学草者移易(音叶)易知,而增减每不尽解。盖变其短长肥瘦,皆是增减,非止多一笔少一笔之谓也。”须知字形增减笔画,还只属外部形式的变化,而“短长肥瘦”的增减,关系到风骨与神气,一切个性特征皆此生长,分野。这个道理有类石涛的“一画”与“万画”。草书的创作者循此深入堂奥,欣赏者则由此体味其中三昧。最复杂的变化,实肇端于最原始的基因。

    2625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