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古今书法家>

王羲之一生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礼镪分享

  王羲之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被我国大多数人所临摹。那么,王羲之有什么成就与贡献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只具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汉字踏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汉字的书法,举世公认是最高的艺术。有人称赞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烂灿,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烂灿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与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蔡邕、张芝、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突出。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称著,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枯)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六位。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熏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王旷的枕中发现前人撰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尚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好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低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远胜于他。经过勤学苦练,用心钻研,王羲之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到中晚年时期,一变质朴的书风,挥洒出一种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的华贵书体,一跃而为一代宗师。

  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当时诸体具备,或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仍以隶法写楷,即是所谓隶楷(今隶);或是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王羲之选择的是后一种道路。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完美性的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平板少变就会丧失生命力。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彩。他以不断变化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惊叹“羲之万字不同”,确实抓住了王氏变化多端的书体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喜爱,逐渐取代钟书而大行于世。庾翼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给其兄的信,深为折服,叹息不已,亲自写信给他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好的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王羲之的书帖墨迹,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有一次,王羲之到门生家做客,门生设佳肴款待他,殷勤备至。王羲之想以书相报,见室内有一架木几,非常光滑白净,于是提笔便写。其书真草相半,潇洒飘逸,门生欣喜若狂。为感酬先生,门生亲自送羲之回郡。回来时,门生发现字迹竟被父亲刮掉了,懊恨之极,难过了很长时间。另有一次,王羲之在戢山看见一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他走近扇子摊,在一些扇子上面写了点字。看到老妇人面现愠色,王羲之笑着解释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王羲之性爱鹅。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阴县一道士也养有几只鹅。王羲之求购,道士讲:“如果你肯为我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成就颇自负,自称:“我的字与钟繇相比,不相上下;而张芝的宇,则要排在我之后了。”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我也这样下过死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今天。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或幕本。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其中《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当然,关于这一帖的真伪,还是个有争议的间题。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

  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字体,正是这独一无二的方块字造就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从古至今书法名家辈出,酷好书法的文人志士们已经把我国这门独特的书法艺术发挥到了淋淋尽致的境地,才使我们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我国的方块字实用与审美交相辉映,真实地记录着书法艺术的美学与理论的特点。中国书法艺术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瑰宝,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拥有永久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受教育的权利有少数统治者垄断,因此,书法早期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从早期的甲骨文就可以知道,有条件使用文字的总是极少数代神灵而言的巫史。这就给文字本身蒙上了一种神秘感。从早期的甲骨文和秦朝的秦篆(小篆)到后来的隶书,又发展为章草、楷书、今草等。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文字有了重新认知,历代书法酷好者们把规整的方块字按着自己的意念去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家们逐渐把实用的文字逐渐演变并成为一种美学艺术,让人在轻松自然中获得艺术的熏陶与情趣。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而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美学体系和规律的总结者建立者应该是王羲之。文字发展到魏晋时代,书法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书面文字的功用,变为传达书家个人魅力的理想载体,这时王羲之的出现,可以说是开辟了表现个人风格的新纪元。

  王羲之出生在世家大族,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这些外在的条件,王羲之却看得很轻,他有名士风度,他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把个人的才情作为最珍视的对象,王羲之对国家意志的樊篱做出了革命性突破。他在创作自己的书作时,没有“书同文”的大统一的政治使命在身,他关心的是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王羲之在这鼎盛时期得到艺术的灌溉,成位古今书法艺术的一位巨匠。

  王羲之不但是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王羲之在书法传承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书法具有古质的风格,唐张怀瓘称之为“耀文含质”,“动必中庸”。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将前人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的揭示书法技法和理论内在规律的美学思想和体系,进而形成了一般的理论层面和技法层面上的规律。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王羲之兼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自此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因此也创造了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美轮美奂,是极具有美的观赏性的。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如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一句来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兰亭序》文采飞扬,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故事: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行“修褉”盛会,其间诸人流觞饮酒,赋诗酬唱,畅叙情怀。酒至半酣,王羲之已经醉眼朦胧中被友人们要求把当晚的聚会情形书写下来,是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千古奇书《兰亭序》就此诞生。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看到桌上的《兰亭序》,就想将《兰亭序》重书一遍,于是伏案挥毫把原文重写了一遍,写完后他看过来瞧过去,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看来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就是再重复一遍也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精华。

  《兰亭序》作为这次雅集的序文,其文心与书艺,都体现了晋人的风骨,是中国文人对人世和自然的感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序文传达的深沉的历史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不满百,却怀千岁忧”的忧患意识,的确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而他乘兴所做的这篇杰作,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字字精妙无比,若有神助。行笔轻重疾徐,迭宕起伏;笔断意连,法度谨严。结体欹正相间,遒媚劲健,长短配合,疏密相间,深得似欹反正、若断还连之妙。由此,这篇杰作,奠定了妍美流变的新体行书风格,后经千百年的发展而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所在。

  王羲之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断地创新改体,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辈、超越自我。经过几十年奋斗与努力,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东晋一枝独秀,在书法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人誉为“书圣”。而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和作品之所以至今还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最佳理论支撑和临摹范本,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美学体系总结并揭示了书法艺术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规律,对于后人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起到了普遍的指导作用,理论和作品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把王羲之书法推向辉煌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隋唐统一全国后,我们从视觉领域看到了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它一方面依靠空前强盛的经济实力,使朝廷和民众在丰衣足食的条件下,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可是人们要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就要求是全国性质的而不是地方性的代表风格。这时晋人的书法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古今书法艺术名家虽然很多,但是在书法领域里,晋人的书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对“二王”的钟爱,现在所见的王羲之书迹,绝大多数是由唐太宗组织摹手临制的。不但唐太宗自己身体力行,心摹手追,唯“大王”之字为是,而当时的书法家诸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都是从这一路风格出来的。唐太宗不但号召士大夫阶层习作王羲之书法,还又设书学,以书判取士,楷书为重,由此形成唐代书家狂热追求“二王”的热潮。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可以说他所带动的书法发展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估量的。唐太宗提倡大王,旨在显示帝王本人的眼力和趣味,所谓“心正笔正”的个性表现说,在一代君王的观念中确立了书法在视觉艺术中的至尊地位。有了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文士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现今,王羲之传世墨迹,廖若星辰,真迹无一留存。虽然真迹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摹本传世种类很多,这些摹本墨迹也都是各朝代著名书法大家的摹本,还是有王羲之的神韵精髓之处。让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喜欢到了痴迷的境界,人所共知造诣最高的《兰亭序》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大家都知道,在此就不再多说。《兰亭集序》是他一生中的典峰之作,以后的作品都没有超过《兰亭集序》的艺术水准,《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是率先把中国书法艺术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的人,而他选择书法作为个性表现的最佳形式,有力地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最高统治阶层对王字的推崇,发展出了北宋以后的“帖学运动”,以扩大王羲之的影响。从“帖学”可以说明视觉文化在普及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他们和王羲之本人已无关系。不管人们离王字的真迹有多远,王羲之已经成为晋人书法的化身,成为后来每个喜欢书法艺术的人的理想偶像。

  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国外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味的新风尚”。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中国书法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书法艺术引起外国人的极大兴趣,因此,国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不断掀起高潮。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研究中国书法的学者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而且有相当多的人是写“王书”的高手或研究家。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不朽的魅力,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享有不朽的地位,为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众多的民族所喜爱,在世界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书法艺术都十分推崇。由此可见中国书法不仅大受欢迎,而且得到广泛而且深入的研究。

  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介绍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猜你感兴趣:

1.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2.对王羲之的评价

3.兴趣成就成功的事例

4.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

5.王羲之的成功之路 故事

6.对王羲之为人的评价

    367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