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米字格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柳体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创作出来的书法字体风格,这种风格的字体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对我国书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柳体米字格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柳体米字格毛笔书法作品
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在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x健。
柳体米字格毛笔书法图片
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善琏镇。位于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的“太仓毛笔”。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
毛笔的运用方式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猜你感兴趣:
2.柳体著名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