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如何学习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使人怡情气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正所谓“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书法入门如何学习书法:
书法入门如何学习书法资料:书法临摹的目的与方法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初学阶段,大多数的时间都化在临摹之上。也有书法家晚年还经常临摹,甚至临一辈子的,如胡小石、林散之晚年还做临摹的日课;赵孟頫、王觉斯晚年还醉心临摹王羲之书法。更有甚者,清道人李瑞清将临摹性的书法作品作为自己一生书法的代表性作品。当然,初学者临摹与书法家临摹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初学者临摹,主要是为了打好书法的基础,为了拥有良好的基本功。书法家有明确目标与有选择性的临摹,则是为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深造,以实现最后的理想。
中国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现在讲的临摹,一般指的是临而非摹。其实所时谓临摹,包含了摹与临二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摹也可分描红与印摹二种方法。描红即是在专为摹书而印制的红色字样上摹写;印摹是用半透明的纸张覆在字帖上面摹写。“摹”这种方法一般也只有初学者才使用,但也可以作为进一步严练与研究时采用。临也可分为对临、背临与意临三种。由摹到临,再由对临到背临,由背临到意临,这代表着书法学习的进步与提高。修道中有“三转九返”之说,意谓真修行往往需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反复多次,真正把工夫做实、做到家。
中国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的临摹又可分为学习性的临摹与习作性的临摹二种。前者是为了书法的学习与进步而进行的临摹;而后者则将临摹作为完成书法作品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前者可看作为初级的临摹,后者相对而言是一种中级与高级临摹。正因为目的不一样,观念手法也就自然有异。如果是学习性的临摹一般都先求形似,然后求神似,而以形神兼备为目标。另外往往采取的是舍我从人的方式,完全以学象学好为目标,还无法顾及个性与发挥。创作性的临摹就不一样了。正因为临摹是为了创作与个人完整的书学服务的,更多的是通过临摹来掌握书法的总体的方法与规律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结合自己的个性与爱好。这样的临摹就可以有更多的主观意识与思想,可以追求神似,可以同时考虑到结合个人风格的因素。
临摹也可分为写实性的临摹、写意性的临摹二种。写实性的临摹从字面的意思可知,这是一种尊重客观对象,强调反映准确逼真的方法。写意性的临摹则不强调写实与形似,而重视的是取其意、得其神。可以说前者强调的是形似,后者强调的是神似。一般在学书的初级阶段可偏重于写实性的临摹,先强调形似。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逐步过渡到写意性的临摹。在写意性临摹的成熟阶段,此时虽然不求形似,但因有形似的基础与功夫在,不求形似而大略形似,有“不似之似”与“神似”的效果。不管是写实性的临摹,还是写意性的临摹,其间都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及在书法中的作用与表现。我国常规的书法学习,尤其是初级阶段的书法学习,一般都不够重视这一点,强调这一点,这对书法的学习带来的不良后果其实非常的严重。好多人不清楚,书法真正的成功,其中必然包括着个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此即所谓真正的“书如其人”与“人如其书”也。
正因为人的个性有异,其精神意识与动作形态也自然有异,方才导致书写的形态与气息而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差异与变化。这种因个性之不同而存在的差异与变化,如果看得真切与透彻,便可以有意识的加以确认与保护,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发挥。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因为个性与学习对象有异而产生的困惑与矛盾,打架与挫折,甚至会对自身的书法素质与才能产生坏疑,从而打击到自身书法学习的自信心。反之,如果认识到个性是个好东西,个性不但不需要回避,而且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珍爱,便可走上一条临摹学习与个性融合两不误的最佳途径。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名家名帖与名碑难计其数。学习从从哪家入手呢?按理而言,应该根据各自的爱好与个性特点加以选择。然而初学者一般都没有选择的能力与余地,一般的教师与辅导者又不懂得书法如何应材施教。至于怎样识别个性,怎样确认个性与临摹对象之间的差异与融合的度。因为今天所谈不是这个专题,只能略作提示。
人可分为心理和生理二个部分。人因心理的差别而产生属于个体的意气与感觉,这就是书法气息个性化的基础。人也因生理的差别而产生属于个体的形体与动态,这种形体与动态的自然展开就自然会作用书法的形体与动态,这又是书法形态风格个性化的基础。要想实现临摹与个性的“双赢”,就要走“中庸”之道,就要使之两相调和融合,从而确保两不误。此所以不知道书法成功即是个性的成功的人,便会偏面强调形似,也只知道形似。而知道书法成功即是个性的成功的人,便会提出“临摹不须十分像”、“临摹可以求神似”的观点。其实,学习者的个性与临摹对象相近,便易得形似。反之,如果学习者的个性与临摹对象差距较大,形似就是个难题,就是个大问题。此所以本人亟力强调书法要好好研究个性与书法内在的联系,强调书法教育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