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短端利率
在各种资产经历显著上涨之后,应该说债市目前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短端上,那么往后看,资金利率如果不下降,经济能否实现复苏,这可能决定了我们对债市趋势的判断。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分享什么是短端利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端利率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银行的负债结构、股市、地产压力等多方面论述了短端利率对实体经济、资产价格和债务存续的重要性。在经济下行,债务存量仍在扩张,存续难度增加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资金面的宽松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切实下降,实体经济要看到真正的企稳和复苏,难度是比较大的。
短端利率
随着中国杠杆率的攀升和外汇占款增长中枢的下降,短端利率不仅成为许多金融资产的定价锚,也隐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涵义,短端利率的走势应该引起重视。
名目繁多的利率体系。
与实体经济直接挂钩的是信用利率。
中国的利率体系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无风险利率体系,比如存款利率、国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等等;另一类是风险利率体系,比如信托收益率、贷款利率、信用债收益率等等。
与实体经济直接挂钩的是风险利率体系,实体经济能否拿到钱以及能否拿到足够便宜的钱,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也就是说,对实体经济而言,信用的扩张状况是更重要的。
无风险利率与实体经济的不同组合。
无风险利率体系与实体经济运行的历史对应
对这个问题,我们实质上分析的是,无风险利率与信用扩张是如何互相作用的。对无风险利率,有如下运行轨迹:
1)当实体经济下行,融资需求下降,央行放松,此时无风险利率下降,此时经济下行是利率下行的主导。
2)当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无风险利率处于低位,然后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恢复。在这个阶段,资金宽松,是信贷扩张和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
3)之后银行投放信贷,信用扩张,存款派生导致准备金消耗增加,而同时实体经济开始复苏,融资需求回升,从而推动无风险利率上升。此时,经济复苏和资金面偏紧会并存。
2012 年以来,无风险利率(资金面)和经济增长,在年度上的对应关系如下:
2012 年,资金先宽松,经济之后复苏;
2013 年,资金利率上升与经济企稳(地产等)并存;
2014 年,资金下和经济下并存,经济下行是主导。
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仍然偏紧,而经济也较为疲弱,那么 2015 年是否会出现资金不松下来,经济就出现复苏的情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要判断银行的信用扩张是不是会在资金利率偏紧的时候主动起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资金宽松是信用扩张的重要条件。
外占中枢下降和债务上升,货币市场流动性对实体影响增强。 2010 年之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投资和债务)较为旺盛,但贷存比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投放能力,为了追逐利润,银行开始寻求同业、理财等影子银行业务为实体经济输血,而这导致超额准备金的使用效率显著提升,货币市场流动性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的联动性显著增强。
一个很直接的现象就是,在 2010 年之前,2%的超储率可能对应了 2%的 7 天回购,而到 2011 年之后,2%的超储率对应的 7 日回购利率中枢一般要超过 3%,银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显著上升。 2013 年的钱荒是一个有力的例证。除此之外,债券市场的融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其融资功能的强弱,关键就在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
尽管 2014 年以来影子银行出现了收缩,但贷款占社融中的比重仍然不超过 60%。
总的来看,实体部门的高债务和外汇占款增长中枢下降的背景下,货币市场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也更容易传递到货币市场。
从负债的角度看,同业与理财在银行负债占比不断上升。
从银行的负债端来看,由于:
1)银行对同业资金的需求较强;
2)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居民将更多的存款转为理财。银行负债结构中,一般存款的占比越来越低,同业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变化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强。而同业与理财的收益率的走势受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较大的,这也意味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负债的成本,来间接影响银行资产端的定价。
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向价格倾斜,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力提升。
对央行而言,由于:
1)外汇占款的增长中枢下降;
2)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较强;
3)银行对负债的需求较强等因素,央行调控流动性的主动性显著提升,而且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调控也越来越精确和频繁,创新工具不断。另一方面,从汇率的角度来看,2014 年以来,汇率的波动性显著上升,跨境资本流动复杂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调控也将更加主动和频繁。
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来看,央行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实体经济,货币市场利率在央行调控目标中地位的上升(央行从数量工具向价格工具倾斜),实质上也反映了货币市场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不断上升的。
名义的贷款利率在下降,但实际利率仍居高不下。
从信贷本身的情况来看,从去年 1 季度以来,贷款加权利率从 7.37 下行到去年 4 季度的 6.92,下行幅度达到 45 个 BP,与实体经济投资性需求的下降有关,但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却经历了显著的通缩, PPI 的同比在年初为-1.3,而在去年 12 月则达到了-3.3%,今年 1 月份为-4.3。
如果考虑通缩的因素,实体经济的实质融资成本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名义的贷款利率在下降,但实际利率仍居高不下。
债券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在当下的曲线形状上,如果短端利率不下行,债券收益率也很难下降,金融机构对债券的需求也会下降,信用债的发行的困难也将上升,原因在于:
1)当前的期限利差非常平坦,短端对长端的下降形成制约。即使是低评级信用债,在去年 4 季度债市走牛时,期限利差也非常的平坦。
2)当前低评级的信用利差相对于 2011 年以来的均值还高出 40 个 BP,从信用利差的决定机制来看,资金利率宽松是压缩信用利差的重要条件。
因此,短端利率如果不下降,债券收益率的下行空间也相对有限,金融机构加杠杆的能力也会相应下降,从而影响到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
缓解地产的压力,需要降低无风险利率。
目前地产已经进入所谓的“白银时代”,价格单边上涨的预期已经消除,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或者持有地产的机会成本就会显著上升。比如在我们老家,一套 50 万的房子,月租只有 1500 左右,一年的租金为 1.8 万,如果把房子变现,购买理财产品,目前 1 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 5.4,收入将达到 2.7 万。因此,为了缓解三四线城市地产下跌的压力,货币市场利率需要继续下降。
股市是援军,但难以解决全部问题。
从政策的方向看,政府推动股市融资,替代债务融资,以缓解中国债务杠杆过高的意图是较为明确的,而 IPO 的进程也确实在加快,未来还有可能推出注册制,但目前来看,股市的融资规模要远低于债务融资,如果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收紧,显然不利于银行信用的扩张。
总的来看,我们从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银行的负债结构、股市、地产压力等多方面论述了短端利率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资金面的宽松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切实下降,实体经济要看到真正的企稳和复苏,难度是很大的。
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3.债券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