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

立文分享

  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他们健康成长的质量会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产生长远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篇1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素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随之而来的一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挖掘“问题少年”的行为表现,分析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是做好“问题少年”工作的必由之路。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理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厌学

  一位母亲最近来访,她很苦恼。儿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他的妈妈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他现在很厌学,也正要找家长来联系呢!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1)以身作则。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4)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 网络成瘾

  李刚,14岁,父母体弱多病,家境贫困,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多次和父母发生冲突。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 “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

  (3)社会因素

  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为了帮助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成熟,他们对独立的诉求和渴望日益强烈,希望自己被看作是成年人,但却又不具备独自承受压力和决策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病理障碍。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

  (2)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这样以来,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

  王庆,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学校却经常与同学争吵,出口成脏。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谩骂老师。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表现与不良情绪有关的青少年个性表现,大略可分为以下四类: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对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是由以下三种因素造成的:

  (1)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

  家庭是促使单亲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的首要因素,在教育上的主要偏差有: ①放任、冷淡型。父母对孩子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②溺爱、迁就型。家庭解体后,一些单亲父母往往将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对子女一味迁就,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③埋怨、批评型。这类家庭往往因家庭破裂而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干涉孩子的行为,稍有不从便唠叨、埋怨甚至严厉叱责。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可能被动、消极,缺乏竞争性,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与父母对峙。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对关爱的渴求而父母又疏于照料,不慎结交了不良的朋友,产生了不健康的意识,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还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腐蚀、勾引、拉拢,并在其言传身教之下,踏入歧途。

  预防和调控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对策一方面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学会预防和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单亲青少年有效预防、调控不良情绪应引导单亲青少年对不良情绪学会有效地预防、调控。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初三学生潘兵今年15岁,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北京经商,很少回家照顾他,他就被寄养在姑妈家里。致使他在学校之余,就在社会上游荡,结果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比他年纪大的不良青年教唆下,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结果发展到在姑妈家偷钱,偷了钱之后,由于害怕姑妈责骂,常常好几天不回家,以至于发展到在社会上偷自行车,在成功了6次之后,今年3月的一个夜晚被当地民众当场抓获。

  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

  (2)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

  教育对策: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逆反心理

  陈华,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不听话,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

  产生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都持批判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为了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其一,老师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其二,老师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其三,老师不要作无谓批评和推测;其四,用担心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让我们这些教育者们为每一个孩子都成功而努力吧!

  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篇2

  享受快乐童年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权利,拥有快乐童年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动力。为进一步保障儿童权利,贯彻“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株洲市妇联成立调研小组,开展以“快乐学习 七彩生活”为主题的全市中小学生快乐成长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我市7-14岁的在校学生,年级分布在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85份。

  一、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其次是自我认知和理想信念。

  家庭对孩子的直接作用最大。被调查学生中,76.5%的孩子认为全家人相处很好,很喜欢自己的家,只有2.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当问到你是否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或者玩时,45%的学生给出了很喜欢的答案,41.3%的认为一般,也只有13.6%的学生说不喜欢。在面对一道假设提问:要是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该多好时,只有6.1%的学生说是的。可见,我市中小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依恋感还是比较高的。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生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重要。74.9%的学生表示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开心,12.2%的学生表示因为跟老师发生过争执或矛盾,在学校会很难受,通过调查,市妇联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同时,他们也很在意自己的考试分数,61.3%的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会非常紧张,怕考砸,52.1%的学生认为考试得高分会让他们感觉很开心,只有7%的学生表示对分数高低无所谓,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小学生因为处在心理敏感期,对外界及自我评价还是以直观体验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在他人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同伴关系是孩子身心快乐的重要影响因素。有92%的学生表示拥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80%的学生认为和朋友们在一起最开心,56.9%的学生认为她们的朋友非常棒。在问到你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谁时,45%的学生表示最愿意和好朋友说。在本次调查数据中,特别值得欣喜的是市妇联的孩子其实并不像很多父母担心的那样沉迷网络,在问到你是否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时,有68.9%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联系以上数据市妇联可以看出,当孩子身边有足够多的亲密朋友时,他们更愿意和现实中的朋友相处,共享快乐。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好的同伴交往,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你是谁不重要,你周围的人是谁才重要。同伴之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小视的,孩子们如何找到心性相投、兴趣相投并且能互相促进成长的伙伴,这需要家长予以引导和把握。

  二、孩子的心理困惑

  在本次调查中,市妇联认为有一组数据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

  一是对学习的认识。被调查学生中,竟然有19.2%的孩子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在与部分厌学孩子座谈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他们其实也想学,但不愿意被逼着学,他们希望自我发展,不接受家长的拔苗助长,他们讨厌父母自己打牌、上网,却安排他们独自学习,他们讨厌父母要求他们这样那样,自己却安于平庸、享乐生活。

  二是对学校的认知。被调查学生中,21%的孩子每天到学校的心情是郁闷和不愉快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寄宿学校,在调查中市妇联发现,37.7%学生不愿意寄宿,32.3%的对寄宿无所谓,只有30%的选择愿意。

  三是情绪的宣泄。当孩子们心中有秘密时,36.6%的学生选择了放在心里,谁也不说,7.98%的学生希望在网络游戏中去寻求释放,15.9%的孩子因为没有任何一项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知道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更多的时候是选择看电视。

  针对现在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越来越多的状况,株洲市妇联将在六一前夕成立湖南省首家“株洲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将开展以儿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心理辅导工作,服务涉及未成年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等多个类别。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解决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等心理问题。

  三、快乐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此次调查问卷中虽然市妇联发现了一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但也得到了一个让人倍感意外的答案,那就是虽然孩子中49.7%的学生每天只有1-2小时自主安排的时间,28.6%的学生甚至只有半个小时;虽然他们中间45.9%的孩子要在繁重的学习之后还参加2个或2个以上的课外辅导班,但是却有71.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孩子,79.4%的孩子表示有机会和能力帮助到他人,非常愿意去做并感觉很开心,63.3%的孩子长大后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篇3

  最近我校对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型的调查,一共是十道题,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习动机:

  题目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A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 B替老师学习 C替父母学习

  D读书后找大钱 E同学间好玩

  题目2:课堂上教师提问

  A马上回答 B想一会再回答 C等别人答

  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D以后挣大钱”;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C替父母学习”;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B替老师学习”。还有1%的学生认为读书是“E同学间好玩”。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他们选择的是“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 焦虑心理

  题目3:期末考试时

  A 心情紧张 B有点紧张 C无所谓 D有信心 E不紧张

  题目4: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 是 B不是

  面对考试,1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29%出现轻微焦虑,7%属于过度焦虑。“有信心不紧张”的选择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问题4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并且这种焦虑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 冷漠

  题目5: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 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 C那是假的 D非常激动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四)胆怯、羞涩

  题目6: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 B主动招呼 C不理睬 D怯生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

  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平时见的世面少,同时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不够大方。

  (五) 交往情感闭锁

  题目7: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 B不好意思接近 C只顾自己玩

  统计表明,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爱心的流失

  题目8:对小动物,你

  A喜欢 B不伤害 C捉弄 D喜欢弄死

  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的爱心正在流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心。这可能与部分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有关,这种教育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或物的关爱。

  (七)竞争意识不强。

  题目9: 竞选干部时

  A 我能行 B努力争取 C当干部要多做事

  D无所谓 E不愿当 F我不行

  2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5%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部分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或服务意识不强,不想通过竞争成为胜利者,或不想为别人服务,有懒惰思想。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同时,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也是不现实的。

  (八)不良情绪:

  题目1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 愉快 B一般 C有时烦 D不愉快

  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校情绪不良现象,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20%,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来看,我校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原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许多的学生心

  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农村家庭中,有很多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孩子们“健心”的观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1、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长的外出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连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的机会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城镇学校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看过“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情况调查报告”的人还看了: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

2.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调查报告

3.中学生身体健康调查报告

4.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5.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查报告

    18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