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立文分享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证。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

  摘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严峻的课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切实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早的干预和引导,意义重大。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我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正如当今的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

  根据调查,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病,特别是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显得特别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资料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等。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诱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社会影响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我们作为一个小学工作教育者,只有确切地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讥讽、挖苦学生,严重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再次,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环顾我们周围,就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和诱导。学生由于年龄小,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因此,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理论上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那么,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什么作用呢?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现时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我班有个小男孩,长得活泼可爱,但是上课总是喜欢打断老师讲话,又喜欢动手动脚去骚扰其他同学,因此经常遭到同学的打骂。还有,作业老是慢别人一拍,就此,我将情况向家长反映了几次,但家长都不重视,一段时间后其成绩又下降。后来我只好再次找来家长,先教育家长要从小重视培养小孩的良好习惯,并告诉他其孩子智力很好,很有发展前途,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接下来我也找这位同学交谈了几次,跟他聊聊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鼓励他要有信心改掉坏习惯,发扬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基本上能改掉上课不随便插嘴的坏毛病,对学习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变得更细心了。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班的小文同学,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每次作业都欠交,不愿读书背书,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大,成绩很差。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但偶尔的几次早晨却让我发现他原来是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一早回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擦黑板一样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我几次找他谈话,陪他做心理游戏,及时疏导他的心理,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社会里,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和独创精神,有没有健全的人格,将是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它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之,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更好地成长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

  提要:低年级小学生随着环境的改变,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方面的行为偏差,其中“告状”这种行为偏差在他们当中最为普遍。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偏差将很有可能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告状”的行为动机、目的,并把这类行为归结成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行为: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通过调查与分析,采用表扬-矫治-鼓励的方法进行了疏导,采用写优点卡、组织民主评议、设立“多官制”、开通心灵渠道等方法进行教育,力求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幼小人格。

  关键词:调查分析 疏导教育 净化心灵 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向教师报告一些教师认为是鸡毛蒜皮小事,除一部分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最信任的人,喜爱跟老师接近,喜欢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小秘密。此外,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用一种“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标准来评价事物。从实质来说,都是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为此,要减少这种“告状”行为,我认为应结合实际,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既能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亲密程度又保护了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还能健康学生幼小的心灵。

  一、“告状”现象行为分析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重要“飞跃”时期,这时的好胜心、好强心正在逐渐加强,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同学的关注。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学生刚步入小学渐渐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很差,于是“告状”现象在低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本人曾结合班级中“告状”事件作了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行为的动机、目的。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它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

  1、妒忌性行为

  妒忌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是不甘心自己没有条件赶上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从内因来说,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较缺乏,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因来说,有的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触发了学生妒忌心理。例如:把自己小孩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低年级小学生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甚至失去在家庭中“小皇帝”的地位,产生了以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具体表现为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学生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2、报复性行为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耿耿于怀。这种学生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更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与他人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同学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而另一原因是由于敌对倾向而引起的。这些学生会因为同学向教师反映自己的一些错误,误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3、表现性行为

  大部分小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突出自己,动机是积极的。根据儿童心理变化特征把他们分为四大类:

  (1)监督型,一般都发生在班干部或教师较信任的学生身上。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丝儿偏差,而自己又不能独立处理时,他们树立权威,寻找正确依据的唯一靠山就是老师。

  (2)自傲型,此类“告状人”一般为平时表现较好,常受教师表扬的学生,他们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些学生在不能正确对待荣誉的时候,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其容易引起犯错学生的反感,见犯错学生依然不听劝告,在骑虎难下之时,只能选择去报告老师。

  (3)模仿型,一般都产生在行为表现处于中等的学生身上。平时,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他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羡慕发展到期望自己也能受到表扬。一旦自己表现较好或做了好事无人知道时,他们会参照某些“告状”同学的行为,去告诉老师其余同学在自己较好方面的不足,以此来烘托自己的成就,满足自身欲望,确立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4)自卑型,一般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由于在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平时不为老师所注意。为了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他们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经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类的小事或同学们的小错误去告诉老师,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老师注意。

  
看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1.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5.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63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