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秋冬健康小常识

立文分享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秋冬健康小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冬健康养生要点

  ①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②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③起居保健:《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④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秋冬健康养生秘诀

  食疗排寒,红糖姜汤

  红糖含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2等维生素。用红糖20克生姜15克,将生姜切片,放入水中煮涨后放入红糖。喝上一碗可排出体内寒气,预防感冒等疾病。

  敲胆经除寒气

  不少人为了改善体寒症状,大量进补,由于循环不畅热气停留在上半身,下半身仍然畏寒怕冷。选择敲胆经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症状,站立后收紧肌肉,凹陷处即为胆经位置,双手敲打至有痛感即可。

  不喝冷饮

  冬日寒气易入体,人们不要喝任何冷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随身携带保温杯,保证每天都能喝到热水,这样做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排出体内寒气。

  运动锻炼

  选择一些有氧运动,例如瑜伽,或健身操在家进行。这样的运动同样有利于提高免疫力,排出体内寒气。

  按摩促血液循环

  用手掌按摩上肢外侧,来回擦40次,直至皮肤感觉微热为止。双手食指中指微分开,手指间夹耳根向上来回擦30次,然后双手并合轻擦脸部,注意碰到眼部时要放轻。

  中医提醒,冬季天气寒冷,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暖,防止寒气入体影响身体健康。另外,人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饮食方法,可常吃些温热食物,以补身益气。

  秋冬健康养生方法

  ⑴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⑵冬季养生巧补肾:传统中医认为冬季为肾所主,所以,冬季补肾非常重要。

  ①中医“肾”的概念: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死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素问·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例如,人在七、八岁时,由于肾气的逐渐充盛,所以有“齿更发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叫做“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也逐渐成熟而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逐渐减退而消失。

  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来自水谷精微、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而水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肾有司开阖的作用。开,则水液得以排出;阖,则机体需要的水液得以在体内潴留。如果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紊乱。如阖多开少,可见尿少、水肿;开多阖少,则尿多、尿频。

  肾主纳气。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故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如肾虚不能纳气,可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症,称为“肾不纳气”。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腔中以营养骨骼,称为“肾主骨”,“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临床所见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因肾精不足所致。牙齿与骨一样,也是由肾精所充养,称为“齿为骨之余”。故凡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中医认为均由肾精不足所致。

  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润泽,即所谓“其华在发”。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②肾虚涉及的疾病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男性病、女性病等都有肾虚。

  ⅲ如何自我诊断肾虚呢?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

  肾阳虚: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晃白、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阴虚: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气虚:气短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小便频多、遗精早泄、舌苔淡白、脉细弱。

  ⅳ养肾补益食疗方

  山药红枣粥

  材料:山药30克,红枣10枚,粳米50克。

  制作:山药洗净切块与红枣、粳米一同煮粥至熟烂,放温即可。可经常食用。

  功效:山药健脾益肾、红枣健脾养血,粳米和胃,共为健脾和胃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50克 生姜10克羊肉250克

  功效:温中养血

  北芪虫草汤:

  材料:北芪30 克,老鸭一只,冬虫夏草3克洗净。)

  制作:鸭宰杀后去内脏,放入北芪、冬虫夏草于鸭内用竹签缝合,加水适量炖至鸭 熟烂,加盐调味,去竹签及药渣,饮汤或佐膳。

  功效:补中益气,滋阴生血。

  ③冬季养生宜用膏

  我国民间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传统习惯,正如俗语道:“冬季膏方巧进补,来年开春能打虎。”那么,膏方到底是什么呢?膏方是在传统中医理论,以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具有具有高级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

  膏方一般在冬寒季节服用。哪些人适合冬季服用膏方呢?从临床上看,主要有三种人,一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他们平时虽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长期劳累或压力过大而致身体虚弱,精力不足,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二是慢性疾病患者,像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贫血、腰腿疼、男子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等;三是康复期的患者,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等等。不主张在急性患病期间服用膏方,如各种急性感染,有发热、腹泻、咽喉疼痛、咳嗽、尿道涩痛等,应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以调补。

  膏方是我国民间冬季养生的传统习惯,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对目前国内服用膏方的情况,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吃膏方就是纯补,其实膏方所言的“进补”是指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调节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而膏方除了能“补”之外,还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如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系统等各种疾病,因为每料膏方是中医专家针对每个人的症状和自身特点而专门拟定的,“一人一方”,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处方”,故膏方“纯补”之说并不科学。还有不少人认为“越贵越补”,所以,一开膏方,就要有野山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等贵重药。其实,这也是误区。膏方是否有效,决定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千万不能小病大补,要牢记“胃以喜为补”、“莫与气血为难”的原则,呵护胃气,畅通血气的前提下制定理、法、方、药,这是正道。药不对证,将越补越雍,不仅浪费资源,反而会贻误时机,加重病患。当然,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关于膏方的服用方法也很讲究,服用膏方之前,一般先要用“开路方”,即先服几剂中药汤剂,目的一是调理脾胃功能;二是观察药效,以便在膏方中调整用药。膏方每日服用二次,每次30克,约一调匙,用温开水冲服,清晨或晚上就寝前空腹服用。原有胃病者可以放在饭后服用。少数膏质粘稠难化,可以盛予小碗,隔水蒸热烊化后服用。服用膏方期间少用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宜饮淡茶,不吃萝卜。如果出现胃纳不好腹胀腹泻,个别可能出现鼻腔出血等,可以采用减半用量,延长服用时间等办法解决上述症状。必要时请开具膏方的医师作补充调整处理,还是可以坚持服用,达到调补的目的。

  冬季养生的中药补品

  入冬后,很多老百姓特别是体虚的人都有用中药进补的习惯。中医认为,冬季选用温补中药,可增强人体脏腑活力,不仅有益于这一时令的防病强身,还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那么,在众多的补益药之中,应该如何辨证选择呢?针对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四种体虚的证型,选用补益药中的“四大名补”——人参、阿胶、鹿茸、冬虫夏草将大有裨益。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对证选用这几种药物。

  补气虚为主——人参: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和黄酮类物质,分别有抗衰老、抗疲劳、对抗有害物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用法: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2~3克放入杯内加开水,浸泡1小时后便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环。最好12小时内服用完毕,最后嚼服人参片,也可将人参片直接含服。如用于急救,每次取30克,浓煎顿服。参须、参花、参叶亦可泡水当茶喝。

  补阳虚为主——鹿茸

  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茸精含多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雌酮、骨胶原、蛋白质和钙、磷、镁等矿物质,有滋补、强壮作用,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加,中等剂量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衰心脏有强心作用。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阴虚者不可服。

  用法: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内服用。或取鹿茸、山药各30克,分别切片,浸入500克白酒内,密封1周,每次取20毫升服用,日服2次,治阳事不举、尿频、面黑。市面上有以鹿茸为主料制成十补丸、口服液等药,可按药品说明书服用。

  补阴虚为主——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蛋白质、脂肪(其中82.2%为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糖、粗纤维、矿物质、虫草酸(D-甘露醇)、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成分,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胆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镇静等作用。

  用法:取老公鸭1只,冬虫夏草10克。鸭去毛及内脏,将鸭头顺颈劈开,将冬虫夏草数枚装入鸭头和鸭颈内,再用棉线缠紧,余下的和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放入盆中,注入清汤,用食盐、胡椒粉、料酒调好味,密封盆口,上笼蒸约2小时,出笼后拣去生姜、葱白,加味精,即成一道闻名遐迩的“虫草全鸭”。

  补血虚为主——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著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民间称阿胶、人参、鹿茸为冬令进补“三宝”。又因阿胶对调治各种妇科病有独特之功,尤得女士们青睐。

  用法:取阿胶5~10克,加黄酒适量,隔水蒸服。或取阿胶500克,浸在1500克黄酒内,等胶块散发成海绵状,隔水蒸成液体,趁热加冰糖1000克,当糖与胶溶为一体时,加入炒熟的黑芝麻及敲碎的核桃肉各适量,制成黏稠膏滋,每日早晚各取1~2匙,以温开水送服。


看过“秋冬健康小常识”的人还看了:

1.秋冬健康小知识

2.冬季健康小常识大全

3.秋冬养生常识

4.冬季养生健康小常识大全

5.秋季健康小常识

    153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