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一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上海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也是许多国内一本大学的集结地。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上海一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供你参考。
上海一本大学排名
上海一本大学分数线
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1]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2]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截至2016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5所附属中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3566人;学校占地面积约3850亩;纸本图书400余万册。
报考上海大学的常识
一、过度的名校情结。
看到这个小标题,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只有那些高分生家长才会有名校情结,我的孩子成绩平平,哪还敢奢望名校?这里所说的名校,并不单指北大、清华等这些高层次的院校,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考生成绩而言的所谓“好院校”。
其实,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名校。
大家是不是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高考之前,几乎没有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目前的成绩感到满意。
假设有个考生目前能考500分,那么,他的家长天天都在研究录取分在520、530分以上的院校,因为在他眼中,只要是500分能去的院校都“不好”!所以常会对孩子说:“你再加把劲,多考30分,X校X校就够得着了。”对于这些目前只有500分的考生家长们来说,如果真能考到530分那该会有多满足!
那么,现在已经能考530分的考生有没有?大有人在。这些家长们是否会很满足呢?肯定不满足。他们的家长天天都在研究录取分在550、560分以上的院校,因为在他们眼中,只要是530分能去的院校都“不好”!所以同样会对孩子说:“你再加把劲,多考30分,X校X校就够得着了。”
以此类推,无论孩子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家长都不满足现状,在高考前都将高于孩子实际水平20、30分寻找目标院校。
在实行知分报志愿的今天,家长虽然已经知晓考生的成绩,对其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名校情结”仍然影响着其潜意识。具体表现就是在填报志愿时总想冲“好院校”。在平行志愿结构中,无论可以填多少所院校,都得填“好院校”,根本没有保底院校,或所选保底院校根本保不住底。这是非常危险的,往年那些高分低就的考生问题大多出现在这里。
所以建议家长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切合实际,理智选校。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结构的批次,一定要选择1—2所能够做到100%保底的院校放到最后,以确保不掉到下个批次。
二、过多的家长意志。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接触大量的考生家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能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在填报志愿时,尤其是选专业时往往会有如下表现:
一是传承自己的梦想。每个家长年轻时都曾有过梦想,但更多的家长却未能实现梦想,因而就将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于孩子。实际操作中,说是在给孩子报志愿,还不如说是在按照自己的梦想选择院校和专业。
二是效仿他人的成功。家长们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与朋友、亲友、同事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当他人的孩子有成功的案例时,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效仿其走过的道路——报一样的院校、一样的专业。
三是仅凭自己的好恶。对于职业,对于院校和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这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和自己一致,我喜欢什么,你也应该喜欢;我不喜欢什么,你也必须不喜欢。否则就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予以告诫。
四是囿于自己的认知。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都有局限,尤其是普通家长对众多的招生专业根本不了解,很多家长却又不能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或认知程度就简单的定义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不好,并且要求孩子也要按照这个定义去选择专业。
正确的做法是:志愿填报必须从孩子职业规划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去操作,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对其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院校及专业范围。
三、过分的细节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是管理科学中比较著名的观点,填报志愿当然也要注重细节,不能马虎从事,尤其是不能犯常识性错误。但很多家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往往会过分关注细节,要求近乎完美,反而忽略了对基本报考目标的把握。比如,对院校、专业的排名“名名计较”;对院校、专业的得分“分分计较”。似乎名次高一位、分数多一分就肯定要好多少。又比如,又要院校好,又要专业好,又要院校所在城市好……不仅想兼得鱼和熊掌,连象牙、虎骨也都想要!
有句广告词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填报志愿千万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虑问题。建议按照“不求最好,只要算好”的原则去选择院校、专业。这就像到玉米地掰玉米棒一样。假设每人只能掰一棒的话,是不是都得将这块地走一遍,看哪棒最大才去掰啊?完全没必要。你只要设定个标准,多长多粗的棒就认可,看到满足设定标准的掰回来就行了。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孩子的成绩及意愿,设定个基本目标。只要能满足基本目标的实现,有些限制条件是可以灵活掌握,适当放宽的。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最好、追求完美,而忽视了对基本目标的把握。而且追求最好、追求完美的考生往往会高报院校及专业,最终很容易成为高分低就的受害者。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