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育儿>

秋季刚升大班育儿知识

坤杰分享

  大班幼儿(5~6岁)正处在从学前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的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衔接的困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季刚升大班育儿知识,期望对你培养你的宝宝成长有所帮助。

  秋季刚升大班育儿知识:要不要上学前班

  面对一股“学前风”,你是不是也觉得应该让孩子上学前班去‘规矩规矩’。还有,别的孩子上学前班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怕他以后上小学跟不上啊……但是,我们听取了众多幼教专家以及过来妈妈们的经验,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不是最差,最好别上学前班。

  ■不上学前班:

  - 幼儿的生理原因。5~6岁的幼儿小肌肉群、脊柱、大脑尚在发育过程中,如果他们此时长时间握笔、静坐,每天不能午睡,不利于其健康地成长。

  - 幼儿的心理原因。5~6岁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此时最适宜他们的学习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知识,也可以提高能力。如果孩子过早地进行书本学习,很容易造成其厌学。

  - 师资方面的原因。学前班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或从社会上聘任的人员来担任,他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方式很可能不十分了解。幼儿园的老师大都是幼师毕业 的,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幼儿园老师与孩子已经相处一段时间了,所以师生间的感情会很好,对老师提出的学习方面 的要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让孩子发言

  孩子已经是一个可以“拿主意”的小人儿了,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看他愿意上学前班吗?他的意见基本可以决定他在学前班是否过得顺利和快乐。

  ■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幼儿园生活

  其实,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学前班,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知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两者的差异就是前者更侧重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后者则在教学形式上更贴近小学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引领下读书、写字。

  孩子的一生都可以学习,但他的童年却只有一个。因此,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我会选择让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在七彩的童年里尽情捡拾成长的快乐。

  ■幼教专家岳颖观点:

  大班幼儿(5~6岁)正处在从学前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的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衔接的困难。

  孩 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五六岁的孩子是应该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思维方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应该在“玩中学”,而不是像小学生 一样规规矩矩坐在课堂里。违背孩子年龄规律,强制孩子要“坐得住”,很可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精力过盛,可以 让孩子进行广泛的涉猎,而不应该是“为学习而学习”,让他过早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

  秋季刚升大班育儿知识:多动症

  你的孩子是不是比较顽皮、活动太多,一刻也停不下来,以至于你担心他患了多动症?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要区分孩子多动与多动症,至于多动症,你可以参考一下以下的症状,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症状。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 注意涣散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活动过多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若怀疑有多动症,要尽快查明原因,以便及早采取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秋季刚升大班育儿知识:孩子社交爸妈做什么?

  你的孩子是整天把“我的朋友×××”挂在嘴上呢?还是从不提及别的小朋友?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等的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日后其他性格的发展。

  作为父母,在宝宝交朋友的问题上,究竟能帮上什么忙?

  ■ 应当引起注意的事情:

  1、 孩子几乎不说关于其他小朋友的话。

  这表明孩子可能没有朋友,交往出现障碍。

  2、 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

  这表明孩子在交往上出了问题,在某些方面“不受人欢迎”,或是过于自我。

  ■ 正确评估孩子的交往能力:

  1、朋友不一定越多越好。

  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说明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没有问题,因此,即使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也不必太担心。

  2、敢大声说话,表现开朗的感觉,不一定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3、 礼貌周全是基础。

  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孩子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通常礼貌周全的孩子更容易交上朋友。

  4、 对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能看着对方的面孔?

  正视对方,传达出诚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孩子如果在说话时不看对方,感到羞怯,也不要着急,给孩子时间,并注意引导。

  ■ 不要这样做:

  1、只同意孩子和“聪明”、“优秀”的小朋友交往

  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内心也更平静。

  2、过多介入孩子之间的交往

  如果孩子遭到同伴的欺负,不能在旁边煽风点火,当孩子抱怨同伴的不是时,父母只需作个听众而不要加以任何评价,才不会让孩子走向孤立。

  3、给孩子加“标签”

  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胆小、内向、羞怯……只会给孩子心理暗示,使之更封闭自己。

  ■ 提醒:

  儿童心理学家说:父母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教练,以身作则是不二法宝。

    21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