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文化>

基本历史文化知识有哪些

朝燕分享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需要了解好哪些基本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为学好历史做下铺垫呢?下面就随学习啦一起来了解下基本历史文化知识有哪些吧!

  基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1、六国中,哪国最先被秦所灭【韩国】

  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

  过程: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率军攻赵,公元前229年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公元前231年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5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2年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2、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的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

  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

  起源的传说:有关古代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Zeus)的儿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

  发起和兴盛:(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

  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衰落:(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

  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消亡:(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

  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__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__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__,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在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从此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3、隋末唐初的“风尘三侠”是指哪三位人物 李靖、红拂女、虬髯客

  “风尘三侠”是隋末唐初虬髯客、李靖、红拂女的合称。李靖是唐朝开国元勋,封卫国公,少有“文武才略”。张出尘本是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此她又被人称为红拂妓、红拂女。张出尘是李靖的结发之妻,也是李靖的红颜知己。《旧唐书》说李靖年轻时“姿貌瑰伟”,心怀大志,深通兵法谋略;红拂女则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而且“观其肌肤仪状,言词气性,真天人也!”,在权臣杨素府中得见李靖之后,心甚慕之,深夜越宅相访,遂成秦晋之好,并马行走江湖。二人在旅途中偶遇虬髯客,红拂女的美貌也深深吸引了风尘大侠虬髯客。红拂女在客栈梳理长发之时,虬髯客为之着迷,红拂女何等聪明!她看出虬髯客非一般人物,乃主动与虬髯客招呼,与之结为兄妹,并介绍李靖与虬髯客相识。遂三骑并马而行,浪迹天涯。

  4、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什么?——笄礼

  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5、古代“六艺”中的“御”是指什么?——驾驭马车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

  6、关于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1、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 “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2、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3、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零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7、“好马不吃回头草”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好马不会东啃西啃然后吃遗漏的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典故是说良骥走出马厩奔向宽阔无垠的草原,一眼便能瞥见鲜美可口的嫩草,于是就沿着一条选定的线路吃下去,直吃到肚大腰圆地把“家”回,而绝不会东啃一嘴,西吃一口,丢三拉四地再回头去补吃遗漏的嫩草。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身后的草都不好,也并不是所有眼前的草都是好草,只是良骥会很仔细吃掉眼前的草,就没有‘回头草’而言了。

  8、反腐倡廉的“四菜一汤”是谁发明的?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大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生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以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席既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比喻为:三脚猫

  常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比如说某人技艺不精,偏偏要去修理电器,别人会说:“你这个‘三脚猫’最好不要乱动,东西修不好,再被电打到就坏了”。“三脚猫”最早可能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

  10、下面最有可能在朱元璋删节《孟子》时被删掉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陈乐民《过眼小辑》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为目前已出的“陈乐民徜徉集”三卷之一),所引录的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节文〉》(《读书与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书店刊)一文,其中说:“今北平图书馆,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节文》一部,可见所删八十五条内容如何。”

  我们可知,朱元璋所删《孟子》主要涉及9类:1、一,标明“尊民抑君之禁止”的(如《尽心篇》,删“民为贵”以下十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标明“人民批评统治者之禁止”的;3、标明“人民要求生存之禁止”的;4、标明“人民批评政治之禁止”的;5、标明“人民反对苛敛之禁止”的;6、标明“反对内战之论之禁止”的;7、标明“谴责官僚政治之禁止”的;8、标明“仁政救民之说之禁止”的;9、标明“败坏善良风俗当由君主负责之说之禁止”的。

  11、百家姓为什么赵姓排第一?——赵姓为宋朝皇帝姓氏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 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12、杀死并陈尸示众指的是哪种刑罚?——死戮

  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如果没有被杀就已经死的,就陈尸示众,有时为了泄愤,还要鞭尸。

  13、历史上的汉献帝是怎么死的?——寿终正寝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十四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年),献帝死去,终年54岁。魏明帝曹叡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

  14、为什么有人把韩国人叫做“棒子”?——帮助日本人用棒子打中国人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这一情况在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顶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没有多少人对占领区进行日常统治和管理。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移民。于是,日本就从当时早就日韩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朝鲜人来华,这些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的奴化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被当地华人称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对朝鲜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朝鲜警察手里没有得到日本人给予的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至少还有一根警棍)无奈之下,这些人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人比日本人还凶,所以当地老百姓背地叫他们高丽棒子。

  15、谁是第一个吃“涮羊肉”的人?——忽必烈

  相传,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作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16、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檐角上所安放的兽件一般以什么形象排头?——仙人骑凤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17、第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清官”是谁?——赵秉公

  关于这句俗语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勤政廉洁,断案公平,颇有政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

  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你断刑律命案很有一套,对民事家务是否能断?”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乡有一张姓老汉,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儿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可总闹别扭,后来老汉想通了,分就分吧。张家有宅院两处,田地二十亩,你来断断这家怎么分?

  赵秉公说:“这还不好分?二一添作五。两个儿子一人一处宅院,一人十亩田地。”

  可是这样分不尽合理。因为大儿子下有三子,已经成人,二儿子下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儿子人多,二儿子人少,这样分岂不偏向二儿子?

  赵秉公听了后说:“是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老汉的孙子,那就按儿子分宅院,按孙子人数分地,一人五亩,老大得十五,老二得五亩。”

  这样仍不尽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汉却没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字孝为先啊!老汉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不孝吗?

  “照此说来,国人一向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团团圆圆,干脆还是不分为好啊!”赵秉公答道。

  同窗说,刚才我问了三问,你断了三个结果,哪个算断得公正呢?这还没完。一年后,二儿子得病死了,二儿媳守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过活十分艰难,有了再嫁之意。可张老汉不同意,你说该不该嫁?

  “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按‘三从’来说,不应改嫁。”赵秉公又答道。

  可是,前朝和当朝的公主,寡后尚可改嫁,为什么一农妇而不可呢?这样断公正吗?

  赵秉公一时回答不上来了,这位同窗说:“都说你是个清官,可见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啊!”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人们常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比喻家庭纠纷外人很难搞清楚,无从断言谁是谁非。

  18、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争策略是谁提出的?——朱升

  在率军打下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老儒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

  19、下列四个朝代中,时间最靠前的是——西晋

  西晋(265年~316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这朝代为时仅51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37年。

  北魏(386~534),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鲜卑族拓跋所建。历十二帝、二王,共149年。

  南唐(937年~975年),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

  20、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是谁?方孝孺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宁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是当时的大儒。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将他投入监狱。见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

  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儒鲜血所溅而成。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门外斩首,在午门内杀人是没有先例的。由此可见朱棣对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义前,作绝命赋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呜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处死方孝儒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

  21、为什么把非常走红叫做“红得发紫”?——紫色比红色官服等级更高

  我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是十分严格的,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规定。官职品级不同,所着服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叫“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作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则官卑职微

  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包含了遭贬时官职低微之义。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者则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现在,人们称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为“红得发紫”。

  22、古人用什么方法保持口腔清洁——嚼杨柳枝擦牙刮舌

  古人的洁齿习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已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就说“鸡初鸣,咸盥漱。”除了漱口以外,古代还有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僧侣们“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即依靠咬嚼一种叫做“齿木”的枝条,摩擦牙齿表面,同时还用它刮舌,确保祛除细菌,保持卫生。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嚼杨枝的十大好处,如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等。

  23、“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23点至凌晨1点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24、琼林宴是为谁举行的宴会?——新科进士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而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是称“鹿鸣宴”。

  “鹰扬宴”是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宴会。

  “会武宴”是武科考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

  25、堪称中国古代的兵学大全的书是——《六韬》

  《六韬》在先秦兵家著作中是篇幅最长的,内容也很丰富。

  26、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是——律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例等少数几种。古代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诏、诰、科、比、例。在一个朝代,经常有几种法律形式同时使用,组成该朝代的法律体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区别。

  刑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通用。其含义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罚。后来,刑称为法或律,战国以后常指肉刑或刑罚。

  法 这是商鞅变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都以法为名称,如魏国的《法经》,晋国的《被庐之法》。到商鞅变法将法改为律后,法仅仅在广义上使用。

  律这是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应用广泛,如秦的《田律》,汉朝《九章律》,魏晋之后,有《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令 统治者就某一具体事务颁布的命令。是律的辅助性法律,在隋唐时期有专门法典,如《开皇令》和《贞观令》。

  典 最早出现于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后来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类法典。

  式这是关于官吏具体行为的专门法律,范围非常广泛。式在唐朝还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时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 格也是一种行政法规。格作为独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东魏的《麟趾格》。明清时将格的内容归入了会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规,不再独立。

  27、谁是史上唯独只娶一位老婆的皇帝?——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孝宗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死后葬于泰陵。去世后传位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在中国历史的几百位皇帝中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唯独明孝宗一人,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

  28、唐朝的“三司推事”没有以下的哪一司法机关——廷尉

  唐代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由中央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这三个司法机关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29、宋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是什么?——会子

  宋代的纸币印刷,自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决定收归官办之后,前后二百五十多年,先后发行了交子、钱引、小钞、关子、公据、会子,以及地区性的两淮交子、湖北会子、银会子等多种。其中:流通时间最长的是交子,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子。

  30、为什么皇帝的女儿叫公主?——源于古代皇帝嫁女婚俗

  据《春秋公羊传》上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主,就是“主婚”之意。原来,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而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天子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命同姓的诸侯做为长辈来主持婚事。因此,也就称天子的女儿为“公主”了。

  所以,“公主”这名称最早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公主”这个称号一直由汉朝沿用至清朝。汉制,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长”字都有尊崇之意。东汉时皇帝的女儿皆封为县公主,即“公主”前的名称都是县名;到了晋朝,皇帝的女儿都封为郡公主,就是“公主”前的名称都是郡名。

  到了唐朝,“公主”名称依旧,但有品级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皆能享受正一品的待遇。清朝时,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承袭明制,皇帝女儿始称为“公主”。而公主也有等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公主,就封为“固伦公主”,享有亲王的同等待遇;皇后的养女或皇妃所生的公主,便封为“和硕公主”,享有郡王的同等待遇。

>>>点击下一页有更多关于基本历史文化知识的精彩内容

309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