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饮食文化
在七夕情人节这个浪漫的节日,很多人在鲜花与巧克力的浪漫中忘记七夕节的饮食是什么。为此,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七夕节的饮食文化知识以供大家阅读。
七夕节的饮食文化特色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考究者还会使用“巧果卡子”的木制模具做出来各式各样的巧果,如鱼、花生、桃子、篮子、莲蓬、老虎、狮子等等。制作时只需将调好的面拽成小块塞进印模里,小号的用手指肚、大号的用手掌根压实与卡子一般平,然后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儿,用力将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种形状和印着吉祥图案的“巧果”面团,接着经过烙烤或油炸后便可食用。吃时,若嫌干燥腻味,不妨喝几口王老吉,有助于预防上火。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蚕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还与分豆结缘。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而且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不吃梨,大家在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离得更远。所以一般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时候放桃,将来到了中秋,我们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还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着我从现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时候吃不了虫子,黑桑葚如果在这天吃就吃不到苍蝇屎。
吃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糖炒黄豆花生
在福建仙游,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生花生。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半熟拿起来备用,花生也是要在锅里炒热拿起,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煮。这习俗非常久了。
使君子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台湾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
吃鸡
吃鸡是因为七夕夜牛郎与织女要相会在鹊桥之上。人们体桖被银河相隔的两人相思太苦,就在这一天将家里的公鸡都杀了,希望通过不让公鸡报晓,而让牛郎和织女永远不分开。这个美好的愿景后来就演变成每年七夕吃鸡的习俗了。
双七水
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蜜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
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七夕节的饮食文化知识
有关史籍显示,每到七夕之时,各地一般都要吃“巧食”,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最早时,人们逢七夕都以各种米豆一起煮粥而食,称之为“糜粥”,类似如今的八宝粥。到了魏朝之时,北方大部流行于七月七日食汤饼,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黍为珍。今北人唯设饼,无复有糜也。”可见自魏时起,食用汤饼替代了的煮糜粥。当代学者柳明烨在《漫话“汤饼”》一文中认为,七夕节是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在这天食用汤饼“表达了封建历史时期劳动人民对这种男耕女织理想模式的肯定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汤饼,最初形似现今的片汤。
唐朝时,人们七夕晚上除面对星空进行乞巧外,还举办宴席并食斫饼,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的《唐六典》中记述:“七月七日进斫饼”,同时规定这天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并将当晚的宴席称为“晒书会”。当时的斫饼既为切饼,将饼烙熟后切成几块众人一同分而食之。宋朝时,民间在七夕夜又出现了摊食煎饼的习俗,吕元明所著《岁时杂记》和陈元靓所著的《皇朝岁时杂记》中对此俗都有所显示:“七夕,京师人家亦有造煎饼供牛女及食之者”。
随着岁月的更替和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普遍于七夕之夜供奉牛女二星之后食用“巧果”与“花瓜”了。“巧果”又名“七夕果”、“乞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然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并在与姐妹们一同乞巧时拿出来相互比看,相互赞赏。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称这种乞巧果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后来,民间艺人雕刻出专门用来做乞巧果的模子,将和好的面放入其中按紧,取出后上面有各种精美吉祥的图案花纹,常见的就有莲蓬、桃子、老虎、狮子、猫咪、猴子、公鸡、小猪、鸣蝉等,着实招人喜爱。不少人家还将这种乞巧果以红线绳串起来,下头缀上一点彩色穗子,挂在墙壁间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据说吃了这样的巧果,孩子们就心灵手巧了。而“花瓜”则是指雕成奇花异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的瓜果。以这些各式各样的瓜果供奉牛女二星之后,人们一边食用花瓜与巧果,一边仰望星空,无不祈盼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七夕食俗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为主,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而各地的七夕饮食也存在着差异,显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在我国山东、河北的某些地方,这一天姑娘们要吃乞巧饭,而且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面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在河北雄县等地区,七夕之时除设瓜果祭祀外,还有个独特的宰杀公鸡习俗。秦廷秀、褚保熙所著的《雄县新志》记载:“七月七日,曝洗,云曝干而濯洁。是夕,闺人以茜鸡作乞巧会。”我们的先辈们觉得,在这牛郎织女相会的夜里,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人们七月初一就开始泡巧菜、做巧工,将豆、麦盛放在有水的盘子上长成芽,初七这天做成巧芽汤食用。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作一些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