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考研>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有哪些复习技巧(2)

淑贤分享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我国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只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义务。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和原则

  第一,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2.如何看待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怎样看待我国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就?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是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减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减轻人口压力,改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国家从西部实际出发,认真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积极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西部地区农牧民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小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解决全球问题的应对之策(主观题)

  在当代,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客观题)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考研政治辩证法三大规律复习基础知识

  一、对立统一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3、内因与外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分析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五)矛盾的不平衡性

  1、在矛盾群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解决问题和看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规定性(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

  2、量——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

  3、度——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显著的变化。

  3、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

  4、方法论意义:重视量的积累;积极促成事物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二)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1.考研政治分析题的高分抢分技巧

2.考研政治分析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3.2018考研政治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4.2018考研政治参考书选择推荐

5.考研政治高分复习经验

379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