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五年级上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

朝燕分享

  《五月端阳》全文充满了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又包含着深沉的历史含义。为了帮助语文教师讲好这一课,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五月端阳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2、潜心会文,合作探究,了解端午风俗人情。

  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

  第1课时

  课前谈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

  〔背诵: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走近端阳

  1、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

  2、揭题读题

  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

  4、读一读第1小节

  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 走入端阳

  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检查字词

  ①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③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淡淡的幽香 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状各异 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

  热气腾腾 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 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 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 走进生活

  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

  一、 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 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 、 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 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④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 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④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

  〔设计意图〕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 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

  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五月端阳教学反思

  浙江版语文教材第十册《五月端阳》是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端午节的习俗。全文充满了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又包含着深沉的历史含义。同时,文章结构安排合理,条理清晰,写作方法值得学习。怎么上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又能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经过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读课文,感受端午节的丰富多彩,然后学习本课的方法,来描绘立夏节。

  五一节之前,学生通过上网,看书,调查等途径获取资料,了解立夏节。几天以后,学生查到了丰富的资料,互相交流,增加了关于立夏节的知识。

  五一节到了,同学们在5月5日立夏节的时候,动手做一做,过一个有趣的立夏节,并把过节的情况简要记录。回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开开心心地议论过节的乐趣,女孩子们还亮出自己手腕上各色立夏绳来欣赏。这时,学生对立夏节已经有了许多生活的积累。

  在以上这些准备的基础上,我开始教学《五月端阳》这一课。课堂上主要的步骤是这样的:

  一、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五月端阳的节日氛围。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确,通顺。读完后,抽个别学生朗读。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端午节的气氛怎么样?

  3、学生讨论:①热闹的②有趣的③温馨的④深情的„„

  4、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自己是如何体会到端午节的这些气氛的。

  5、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

  二、让学生概括写作方法,并迁移运用。(楷体部分为迁移运用的内容)

  师:“课文怎么能把端午节写得这么内容丰富而含义深远呢?它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呢?

  1、选材精当。

  A课文简写“菖蒲、艾草散发幽香”渲染了节日的气氛,选取“做香袋、裹粽子、赛龙舟、念屈原”这4项传统内容详写。

  B运用到立夏节的写作中来,我们怎样选择材料好呢?学生选择材料。选取一则为例:编制立夏绳、蛋套笼,煮茶叶蛋,碰蛋或称人,立夏节的传说。

  2、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人物与合适的活动相搭配。

  A姑娘们缝制香袋,妇女们裹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

  B学生安排人物与活动相配套。姑娘们编立夏绳、蛋套笼,妈妈们煮茶叶蛋,孩子们碰蛋,爷爷奶奶讲立夏节的故事。

  2、具体描写条理清楚,语言丰富生动。

  ①A文首先用总起句来统帅全段。中心词是:心灵手巧。

  ②A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生动的动词来写做香袋。尤其“比试、塞进、抽、”等突出姑娘的心灵手巧。

  ③A列举丰富的形状,写出香袋形状多而美,再次突出“心灵手巧”。

  ④A用比喻句写孩子们挂上香袋后美丽的样子,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词。 让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列出写姑娘们编蛋套笼的段落提纲。

  ① B让学生各自说一个总起句,要求有一个中心词。

  ②B据实践经验用上合适的动词。学生说出“排出各色丝线”的“排”,“线头往上一绕”的“绕”等。

  ③B蛋套笼的形状比较单一,我们怎么来把它描写得丰富些呢?学生有的说我们可以写它多彩的颜色;有的说可以写各种漂亮的材料,如绣花线、玻璃线、金银丝线、开司米毛线等;有的还说我们可以写写它们的风格,比如红黄绣花线相配编起的十分古典喜庆,而蓝白玻璃线相间织成的显得晶莹素雅……

  ④B孩子们用这些漂亮的蛋套笼装上各种蛋挂在胸前是怎样的情景啊?让学生口头说几句话。

  3、穿插历史故事使文章更富有情感,增强了节日的文化底蕴。

  课文6、7自然段讲述了屈原的故事使我们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并且被屈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过端午节不仅是热闹的,还是那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那么立夏节的习俗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同学们纷纷像倒豆子似的讲起动人的故事来。

  有的讲称人的来历,说是三国时,蜀国将军赵子龙在战火中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诸葛亮把他送到江东吴国,托孙夫人暂养。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这一天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这一天正好是立夏,传入民间,相沿成俗。故事赞美了三国时候蜀国将士的忠诚之心。

  有的讲立夏孩子胸前挂蛋的传说。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最甚。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并斗法,最终胜了瘟神。瘟神无奈答应,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女娲把这消息传到人间。于是这天孩子的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以求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这个故事让我们再次领略女娲的伟大爱心,母亲们的爱子之心,连那个瘟神似乎也有那么些可爱的地方。

  学生都认为文章中加入这些故事,我们所描写的立夏节更富有人情味,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三、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完成两个作业。

  1、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有意思。请同学们再去了解一到两个有趣的节日习俗。做成一张手抄报。

  2、学习18课的写作方法,写作文《欢乐立夏》。

  学生都欣然同意。事后作业也做得不错。

  反思:

  回想起来,这一课上得十分充实、有趣。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把18课的教学通过“立夏节”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我认为读18课,就是我们用《五月端阳》这篇文章来教学生熟悉中国传统节日,感受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文化的灿烂多姿。同时,又可以用它作为一个运用语言的范例来教学生怎样谴词造句,谋篇布局。我把这两个教学任务落在“立夏节”这个点上。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课内外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把书中的传统节日放到生活中去。五一节前,让学生交流了关于立夏节的知识。增加了感性认识。五一节,要求学生必须动员家庭成员过一过立夏节。在此之前,我们班曾几次搞过立夏节的活动。我教每个学生编蛋套笼,组织过“碰蛋”。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真正的课堂是在生活中啊!深刻体会来自何方?文思泉涌来自何方?都是来自生活啊!如果学生没有生活实践体验,怎么能说出那么多连我都不知道的蛋套笼材料?怎么能讲出碰蛋时的激烈场面?没有生活的基础,怎么能体会到母亲把那个最好的蛋挂在孩子胸前的那份心意呢?走到生活中去,我们才能看到活泼的生活,才能尝到生活的喜怒哀乐。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可以写成文章,也并非有了生活体验就能写好文章,学好语文。美学中讲到,艺术来自生活,但却是经过提炼的,对生活的艺术性的反映。当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我们多彩的生活时,该如何着手呢?18课又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首先材料要加以筛选,叙述要注意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习多种表达的方式,把话写得更活泼,更生动。18课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比较成功,让学生学会了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描绘一个传统节日。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学会各种好的表达方式,来描绘美丽的世界。

  语文与生活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作家老舍是这样说的:“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上来。”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像鱼儿游入大海一样走到生活中去。他们一定会“游”得很欢畅。

猜你感兴趣:

1.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

2.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

3.五年级关于端午节优秀作文

4.2016年五年级端午节黑板报

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中华少年词语盘点

    36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