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教案

覃婷分享

  对于使用北师大版本教材的二年级老师们来说,说课的课程教案可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及对学生状况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通过估算选择适合的解决策略,让学生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材处理: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读和学生分析,我认为要想在新授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平均分的方法,并体会就要在“分桃子”和“分苹果”的教学中渗透、引导。“分糖果”一课其实很侧重于让学生找到平均分的策略,感受试商的过程。分小的数目,学生可以借助乘法口诀走捷径。但是遇到比较大的数目,就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分的过程,特别是如何能尽快找到分的结果。但是仍然珍视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引导学生在相互的比较和分享中,让学生感受到哪一种分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通过估算优化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除法意义的建构。

  教学预设:

  一、开门见山,设境引思

  通过分糖果的情景导入,引出要分20块糖果的问题。学生在桌面分好后,就进行方法交流,边交流边由老师把分的过程记录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对于这个用来记录分的过程的表格,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先弄清楚表格各部分的意思,再示范如何做记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而后我请学生找找这些分法相同的地方并给这几种方法按顺序排排队,黑板上呈现按分的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表格,然后再和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那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去发现分的次数越少就越简便,而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次分完是个好办法。

  在分糖果的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并初步感受方法的优化。

  一节课下来感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有序的参与活动、有效地思考,课前的预设基本合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达成较好。但不足也是有的,比如:有些细节的处理上略显拖沓,可以更紧凑些。

  二、小组合作体验策略

  分小棒

  接着我安排了分小棒的活动。在分小棒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先看我左手里的十根小棒,根据这个参照物去估计我右手里小棒的数目(50根小棒)。这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得很好,对于估计得很离谱的学生我让他握一握,他通过质感就能比较准确的猜测了。同时这样安排也是为了给学生的思考留个天窗,让他们形成估算的意识。

  接下来让同学先说一说50根小棒平均分放在5个袋子里,每个袋子放几根?同学能根据50里面有5个10,一下子说出答案。我再进一步跟进:如果50根小棒平均分放在4个袋子,你能估计下每个袋子放几根小棒吗?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每个袋子里放的应该比10多,意图为后续活动先埋下伏笔。接下来小组活动,动手分一分。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把前后桌分为一个小组。并在活动前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

  1、小组先讨论方法;

  2、小组里每个人都动手分一分;

  3、分完后再小组交流;

  4、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案填到表格里。

  活动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另一个方面我考虑到学生在操作中还会有新的发现,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在看别人操作的时候自己不思考、走神的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环节的教学给我的感受最深。虽然我预想到学生平均分较大数目会有一定难度,并事先做了一定的铺垫,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想和实际还是有所偏差,所以在“把50根小棒平均分到4个袋子中”这一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学生有些不知所措。由于这是同学进入小学以来第一次经历:讨论——动手——再交流——优化方案 这样的小组实践合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有点高,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我的耐心培养。而本环节我在细节的处理上也略显粗糙了些,还是太急了点!

  实际教学后我还有一点领悟:当学生平均分产生错误后,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采取补救措施改正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仅教给学生平均分较大数目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补救失误的方法,这对学生是受益无穷的。这点上感觉我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全。

  三、数学游戏体验意义

  我把书中的数豆子游戏变成了数玉米,主要考虑到豆子太容易滚动,学生在平均分的时候不方便操作。这个游戏学生很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活动拓展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有反思自己的过程,思考留下痕迹。并把学生的操作拓展到家中,让孩子和父母继续这个游戏。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实际上完课后的点滴体会,但毕竟是我的一家之言,可能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同行指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教案

169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