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初二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睿柠分享

  初二历史点多面广,很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孩子不能很好的学习历史。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二历史的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历史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的生命在于真实。用史实来说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史实的全面掌握是高考复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历史知识包括:人物;事件(事态);组织(机构);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人物: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业绩在教科书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选择特定角度;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连贯的阐述。如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历史活动贯穿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可以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

  事件或事态:

  所谓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而所谓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对于历史事件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群体和组织、机构:

  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对于历史领域的这种群体和组织、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创立的时间、背景。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设立于西汉时期。

  第二,性质或功能、职能。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是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对于历史上的各种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应从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产生的时间或背景。如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是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创立于隋。

  第二,主要内容和沿革变化。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其考试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文。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如对科举制应知道它打破了选任官员的门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脱离实际。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看似僵化的规则,都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凝聚而成的。或者说,在它们文字形式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当时社会各个阶级、阶层、政治军事集团、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往往存在着沿革变化过程,存在着文字规定与实际实行情况之间的差异。

  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历史上各种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是人类动态文化创造的静态成果,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予以重视。对于这些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成果,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这些文化成果的产生时代或年代。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修建于战国时期。

  第二,这些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总结者(他们有可能是一些知名的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群体)。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当时秦国蜀守李冰父子所组织修建。

  第三,这些文化成果的内容或价值。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它使岷江水流由激转缓,既可免除水患,又能灌溉田地。

  为便于掌握,还可以将历史知识这样分类进行掌握:

  教材明确标示或我们在理解上可以认定的“历史之最”、“历史第一”的史实。如“筒车”这种提水灌溉工具,尽管教材叙述它时没有用“最早”的字眼,但1997年高考第3题考查它最早出现的朝代。这需要理解教材“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的表述。

  历史上具有“开始”、“开端”意义的史实

  但有些似乎熟知的史实,如果读书不细容易弄错。如春秋时期私田的大量开垦导致井田制的破坏,但私田的出现是在春秋之前;北宋时兴起的是私人讲学的书院,而私人讲学则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开始兴办了。

  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史实

  教材对很多重大史实都用“标志”做出评价,有一些重大史实教材没有明确标示,需要我们分析试题得出结论。如美国侵略越南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其标志是派地面部队到南方参战(1996年高考第28题)。

  具有转折、决定性意义的史实

  如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99年高考第17题)。

  具有特点、特征的史实

  特点是指和同类历史事物或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一般从本质上去揭示,或在较大时间范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固有特点,往往称为特征。1999年高考第9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新的时代特点: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点经济、文化建设成就。教材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所作的结论、评价。如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我们复习时还应能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得出新的结论:洋务运动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使自己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初二历史的复习方法

  一、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要狠抓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是能力之本、变化之源、成功之基。复习历史,一定要做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夯实基础,成功有望;基础不牢,取胜谈何容易。那么,怎样在历史复习中打好基础呢?

  1.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

  2.用新的眼光和追求熟读课本。尽可能做到“明义、消化、整理、联系”,把笔记做在课本上,把结论当问题读,把句号当问号读,这样比较式读书,就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思考。

  3.用新的方式听好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

  三、中外结合,融会贯通,明确主干。在对课本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基础上,有意识地实现迁移,学会进行知识的整合。如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配合);当代史(1949年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建国初中国学习苏联;中国的大跃进与西方经济的黄金时期)。这样中外史实结合复习,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主动脉,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摒弃唯书唯上积弊,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以增强学习的成功率。

  四、综合归纳,专题复习。把教材重新组合,进行知识归类,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的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就是“横”的联系。例如:将19世纪60至70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从两次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又如: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至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例如,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我们将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

  五、注重复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1、加强落实:复习每一步都离不开知识是落实,哪位同学知识落实得好,在中考中的收效就大。要经常性地进行归纳,没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就没有知识的落实。特别是每次练习和考试的失误,要认真总结,防止今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2、独立思考: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地依赖老师。越往后复习,同学们自身的作用就越来越大,老师讲的题、与同学讨论的题易忘,自己做的题、特别是做错后改正过来的题便不易忘记。

  3、讲究质量:选择习题应该尽可能选择诸如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基本内容”,概括原因,谈谈认识,分析历史地位,评价不同观点等类型的题。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通过练习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

  六、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热点、注重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文科综合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理论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因此,我们必须关心时政,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以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初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方法

  有效地掌握教材。

  1.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比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①收企业;②征余粮;③禁商贸;④配物品;⑤强劳动。

  2.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此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勾勒答题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下方面:

  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

  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例如分析拿破仑的有关历史问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的出现;运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仑帝国的政权性质;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猜你感兴趣:

1.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2.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3.学习历史有哪些方法比较简单

4.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5.各年级历史学习方法大全

    38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