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黄牌专业”就业并非都亮“黄灯”

发布时间:2014-12-12

  据了解,本市明确要求,设置“预警专业”的高校,须加快研究预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分析专业教学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等;对于确属培养数量超过社会需求的专业,应明确限制或减少招生规模。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认为,这是本市从宏观上完善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关键一步,有助于科学合理布局专业,也敦促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科专业人才。
  然而,是否提出预警的决定因素仅仅是就业率,显然不够。专家认为,对“预警专业”的评估,其指标可以不局限于就业率,可更丰富全面,如企业和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满意度,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口度,可预测的市场供需比,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同时,高校培养人才一般需要4—6年,这个“时间差”因素,同样需要考虑在内。
  目前,本市已有相关研究项目,聚焦高等教育体系的剖面,将就业预警分解到文科、理科,以及不同特点高校等多个“预警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力求形成更为科学全面的专业评估体系,助推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毕业生顺利就业。(记者:彭德倩)
上一篇:调查显示:21%的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
下一篇:2015研究生考试设置两条分数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