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闽南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燕妮分享

  闽南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闽南文化的魅力,是小编在闽地多年调查之后偶然走近她时蓦然感受到的。之后的几年,我数次来到在这块沃野,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她既是中华大文化里的一个子文化,又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人们的母文化。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会最终把自己关注的目光移向她。

  一、各地仪式的基本结构

  1.闽西地区的七月半

  永定地区将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作“七月半”,也俗称“鬼节”,村落及土楼的人们“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饲、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灯并焚烧“金银”施舍给无家可归的鬼魂。现在一些地方已经不做祭祀仪式而演变为亲朋好友互相走动。

  长汀县cP村旧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接“太公、太婆”回家过节,同时打醮祭孤魂野鬼;DL村七月半接太公太婆回家,八月初一“祭野鬼”(指本村人死在村子外面的);DT村七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厅堂给“太公太婆”烧金银,傍晚到大门外路旁给野鬼(这里指死后没有入饲堂的人或没有子孙祭祀的魂)“烧路香”。

  宁化县的七月十五称“鬼节”或“阴节”,是给祖先寄钱的日子。当日中午至下午,各家在房屋的大厅摆桌,供茶酒、三牲、荤素菜,烧香点烛供奉祖先,傍晚各家到屋外道旁焚烧冥币给野魂们,请它不要抢祖先的钱。

  连城县城关七月十四、乡下七月十五过“七月半”。相传古时因市上猪肉供不应求,官司打到县衙门,于是县官判定城关乡下错开一天。过去各家在大厅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时请祖先入席、晚餐后焚香烛、冥币放鞭炮送行,同时“插路香”施饿鬼。近年来开始出现此日不做祭祀仪式的倾向。

  清流县习俗“七月半”当日午后,各户在自家门前或路口置放三牲、酒菜、焚烧纸钱“祭祀亲人的鬼魂”。宋代至民国36年,曾经每三年一次由县衙主办普度孤魂野鬼。现在已不举行。

  2.闽东福州的“做半段”

  福州YX村下属七个自然村分两部分,旧历八月初三日两个村、初四日五个村“做半段”。基本程序为上午在大厅祭摆酒、菜、燃香烛、放炮、烧金祭祀“地主”、“公婆妈”,午后在大门外摆酒、菜、燃香烛、放炮、烧金祭“下界爷”。这一天仪式的一个特点是外孙要求看望外公、外婆或带祭品祭祀过世的外公外婆。

  午饭、晚饭时宴请亲朋,且宴请的范围极广。由于这个节不拘于血缘亲缘往来的限制,亲戚、朋友、同事都可来参加,以至于朋友的朋友以及儿女们的同学等等都被邀请,来客甚多。村民们说八月节比过春节还热闹,就是指交际圈大、来客多而言的。

  3.闽北地区的中元节

  南平市城区的居民们多数都在七月半那天祭祖。居住在楼房的家庭,在家里挂有祖先照片的地方摆饭桌,上面摆各种祭品、酒菜等等,后辈儿孙面向祖先跪拜、行礼,而后把分别写有历代近祖名字的数个钱袋(内装折叠成元宝形的“钱”)拿到居住的楼下路边焚烧,请祖先分别领取后上路。

  南平地区a村,当地几户大姓之一的Wa姓、H姓于中元节集体祭祖。Wa姓旧历七月十二日、H姓七月十五日。仪式从清晨 5点开始,族内 60岁以上的男性集中在各姓的祠堂内举行,没有女性和儿童参加。祭祖仪式前后以及当日傍晚不举行有关安抚游魂的仪式。同村的另一个大姓ch姓七月半不举行集体祭祖,只分别在各家门口于同一时间带开始面对门口摆桌子、放供品、敬酒,在门口外给祖先烧纸钱。有的人家按死去的近祖人数分成数小堆焚烧,妇女们解释说这是分别给每个祖先寄钱。

  相邻的b村WU姓已在此居住七百多年。长房、二房的儿孙们分两天于旧历七月十一、十二日做“七月半”,在祖厝祭祖:点香、供酒、菜、烧钱。当日的仪式里没有在大门外烧金祭祀祖先以外的神灵、鬼魂的行为。这个村里的人们把未婚病死或其他原因夭折的男女叫做“半路鬼”,认为他们没有后人祭祀,到处游荡。半路鬼时时会撞到某个人身上。通过这个人的口报出自己的姓名和经历,这时才需要摆酒、饭等等祭祀它,半路鬼得到满足后就会自己走掉。

  同地区南山镇a村旧历七月十五“过七月半”、“祖先节”、杀鸭、做糕、备酒及水果类供在“祖宗牌”前面“敬给祖先”,并烧纸钱给祖先。

  建阳县a村“七月半”也叫“鬼节”,有供祖宗、谢鬼神两个内容,清晨在大厅的“神桌”上以香烛、茶酒、鸡、鱼、肉、水果、大米圆子等供祖宗,烧“阴钞”给祖先。是日晚上家家户户在路口点烛、燃鱼、烧纸、放鞭炮以“谢鬼神”。

  武夷山地区cH村“七月半”祭祀祖先时,对“归宗(死的婉转说法)在家里”和“归宗在外面”的家人分开在七月十四和十五晚上两次祭祀。具体做法是在祖先牌前面点香、供饭菜、“焚纸(烧纸钱)”、祭供“祖公”“祖妈”。两类祭礼对象都是自家的祖先,因此整个仪式过程里没有在大门外面祭供酒菜的做法。

17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