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如何高效的学习物理知识_技巧有哪些(2)

小兰分享

  物理难学的原因

  1、理解能力不够,学习物理方法不对

  有人天生对物理就不感兴趣,同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欠缺,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别人一听就明白了,但是他却不理解。尤其是图象中隐含的物理知识,数学解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有人学习物理方法不对。在学校,其他学科老师总要求学生进行读、读、读,背、背、背,有一部分学生就只会背物理书,背物理笔记,整理错题集……,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解。老师出题时随便将已知条件改一个数据,你仍照背下来的思路去解,肯定会出错。

  2、远离具有物理知识的生活

  现在的学生对物理现象接触的少、观察的少、思考的少、分析的少,简单的说脱离实际太远了。

  3、生活中积累错误的认识太多

  例如:

  (1)一个物体用力就能运动,不受力就必须停止。这恰恰是有悖于物理规律的错误结论,老师要把这种错误的东西先纠正过来,然后再去教正确的东西。显然纠正一个错误远比教一个正确的东西要难的多。

  (2)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而物理上自由下落的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3)鸡蛋碰石头,鸡蛋碰坏了,鸡蛋受力大。事实上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鸡蛋和石头受力是一样大的。

  (4)拔河一定是力气大的赢。事实上拔河的胜负取决于脚底,而不是取决于手上。试想:把大象放在冰面上,一个站在河岸上与其拔河,尽管大象有力气,但是拔河最终还是输定了。

  (5)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人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实际上,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错误结论枚不胜举,在现实的教学中,物理老师就是要先纠正错的,再教正确的,所以不仅难教,而且更难学。

  有趣的物理冷知识

  光速并非每秒30W千米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其实,物理老师并没有蒙了大家,而是物理老师觉得真正的光速与每秒30W千米是在差不了多少、现在物理学界公认的真空中的光速为299792.458千米、这一数值与30W确实所差无几、、但是严格来说是不同的。而且,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它与风速一样,会受到不同阻力而变化。例如: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2.5W千米,在玻璃中速度约为每秒20W千米,在冰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3W千米,在酒精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2W千米、

  厚玻璃杯遇热更容易炸掉

  是不是又逆了你的思维?如果问你,“薄玻璃杯和厚玻璃杯,在倒入热水时哪个更容易炸裂?”相信你会用直觉说薄被子容易炸裂。其实事实正好相反。通常,如果玻璃杯是凉的,如果突然倒入热水,其内壁由于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会迅速膨胀,而由于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如果杯壁很厚,热量就不能快速传到外壁,这就会造成内壁膨胀而外壁不变的情况,所以就会造成玻璃杯的炸裂、相反就不容易爆炸。

  防辐射服可靠么

  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不穿防护服的情况下,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只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穿了防辐射服后,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汇叠加,反而会使辐射强增大作用于人体。也就是说,只有像宇航员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

  肥皂泡其实比太阳还“热”

  科学家经过测量得知,当液态的肥皂泡猛烈地收缩爆掉时,它的内部温度约为2W℃、、这几乎是太阳表面温度的4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泡沫会在破裂时产生这么高的温度呢?某些科学的家们解释说,肥皂泡在爆裂的一瞬间,其内部的分子、原子之间反省了激烈的碰撞,于是会使温度急剧增加、、呐、、为什么感觉不到呢?那是因为这个“一瞬间”实在短暂、、就像我们用手在火焰上迅速划过而感觉不到火焰的高温一样。

  >>>下一页更多精彩“历史上的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排行榜”

15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