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
在历史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可以高效完成学习内容,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7年级历史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欣赏
初一上册历史的练习题
1、下列哪一古代人类遗址,把我国的人类历史推进到大约170万年前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聚落遗址
2、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4、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之父”,下列关于黄帝时期的发明正确的一组是
A.仓颉——缫丝
B.隶首——文字
C.嫘祖——算盘
D.伶伦——乐谱
6、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7、“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B、氏族公社内部发生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8、公元前841年,( )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A、汤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文王
9、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A、耧车
B、水排
C、牛耕
D、曲辕犁
10、老子的学说记录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
D、《诗经》
11、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包括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御史大夫
1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3、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
D、戍边的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1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1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增强国力,扩大领土
D、加强统治,巩固政权
1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D、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农民的出现
C、大量荒地的开垦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全会将聚焦如何依法治国。而在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就是法家代表人物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19、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共同点是
A、 官吏有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C、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D 、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
20、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下面与之有关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
D.背水一战
22、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23、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平之战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24、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25、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实施
A.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B.派人出使西域
C.分封刘家子弟为王
D.颁布“推恩令”
26、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曾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什么时期?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7、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开始于谁的统治?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2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A.建立更多的诸侯国
B.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C.铲除“异姓王”
D.弘扬儒家文化
29、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西汉时期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什么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0、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中学生必背历史答题规律
政治、经济、思想近代中国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看过“初一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