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一
台湾有家新光人寿保险公司,1963年初创时,因为企业没有知名度,生意难做。当时,电视台作一侧广告,起码要一万元台币,公司刚创办,资金紧缺,拿不出这笔广告费。公司经理吴家录挖空心思,想出一招:每天晚上他都到各家卖座好的电影院去发“寻人启事”,通过银幕“找新光人寿保险公司的某人”。每次只需花零点几台币,就能让千把人知道新光人寿保险公司的存在。渐渐地,新光人寿保险公司的牌子通过“寻人启事”在台湾城乡传开,生意也兴隆起来。上述案例中“寻人启事”广告对你有何启示?
凡企业做广告,习惯于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这些广告形式虽然覆盖面大,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但效果不一定都是理想,特别是那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广告,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寻人启事”与广告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企业应有独辟蹊径的广告思维方式。这种广告形式,巧妙地以人们习以为常的某种信息传播手段作为广告媒介,让人们在无意识中了解企业,熟悉产品,产生兴趣,使广告取得良好的效果。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二
苹果的饥渴营销在iPhone4s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大规模排队、断货等现象,即便不是真正的热销,却让很多围观者产生了购买的冲动。后来的小米手机,无不是获得苹果的真传大搞饥渴营销。饥渴营销正是通过实施欲擒故纵的策略,通过调控产品的供求,引发供不应求的假象,引发消费的好奇和逆反心理,最后是疯狂追逐。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三
英国555香烟为代表的经典
“禁止抽各种香烟,连555牌也不例外。”这是英国555香烟在很多营销教材中北广泛提及的案例,同样类似的经典故事还有某品牌手表:“这种手表走的不太准确,24小时会慢24秒,请谨慎购买。”此类广告都是充分利用了逆反心理营销术的经典。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四
2013年3.15晚会,央视打假苹果保修政策与国外存在差异。这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在“猪一样的队友”@何润东 将有预谋的沟通内容发出来后,引发了果粉对央视的反感,却更进一步引发了果粉对于苹果的拥护。这对苹果而言,也是一种被动利用逆反心理的营销事件,其效果无疑是让央视免费给自己宣传了一把。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五
一位朋友在一家外企做会计。公司的贸易业务很忙,节奏也很紧张,往往是上午对方的货刚发出来,中午帐单就传真过来了。随后就是快寄过来的发票、运单等。朋友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催款单。
催款单太多了,都是千篇一律地要钱,朋友常有不知该先付谁的好,经理也一样,总是大概看一眼就扔在桌上,说:“你看着办吧。”但仅有一次是马上说:“付给他。”那是一张从巴西传真来的帐单,除了列明货物标的、价格、金额外,大面积的空白处写着一个大大的“SOS”,旁边还画了一个头像,头像正在滴着眼泪,简单的线条,但很生动。这张不同寻常的帐单一下子引起朋友的注意,也引起了经理的重视,他看了便说:“人家都流泪了,以最快的方式付给他吧。”经理和这位朋友心里都明白,这个讨债人未必在真的流泪,但他却成功了,一下子以最快速度讨回大额贷款。因为他多用了一点心思,把简单的“给我钱”换成了一个富含人情味的小幽默、花絮,仅此一点,就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六
1999年7月,时任伊利副总裁兼冷饮事业部总经理的牛根生,因为和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意见相左,被郑俊怀取消了“兵权”。牛根生一气之下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蒙牛公司,当时伊利的固定资产已经是几十亿。9年后的今天,蒙牛的营业收入突破200亿,而伊利则是192亿。
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七
互联网思维火了很久,顺便也推火了这些品牌:雕爷牛腩、黄太吉等。它们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对逆反心理营销术的运用。对于雕爷牛腩:要是觉得不好吃,那就是你没品位;黄太吉:我卖的就不是口味,是梦想;马佳佳:买不起房就是压根不买房,怀疑我的都是有“x障碍”的苦逼。
什么是逆反心理
对于逆反效心理,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把一个人对外界的情感与行为做出负向心理反应并影响其后续行为的现象,称之为逆反效应;如果用在营销上,则是指有时某些消费者对某个营销活动的刺激产生与营销目的相对的或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简而言之,对于营销者设下的引导和预期,就是“故意对着干”、“反其道而行之”。而这种“对着干”,则成为很多营销人士假意创意的突破口。
逆反心理是双向的,可以朝好的方向逆,也可以向坏的方向逆。如果我们的营销行为,遭到了对方真正的逆反,那就变成了“反感”;如果我们的营销行为得到积极的反应,那就是“欲擒故纵”。
看了关于逆反思维的广告案例的人还看了:
3.逆向思维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