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逻辑思维>

小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莫羽分享

小学生具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一般来说,学生对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较有兴趣并运用比较娴熟,对逻辑思维觉得比较抽象且运用比较不那么轻车熟路。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逻辑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渗透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由浅入深地训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一方面,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较中学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有不少的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小学尤其是中高年级,正是帮助小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学校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在教学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也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然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考虑,具体的操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其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趁早抓起,从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教学生关于数的知识时,我们做教师的就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1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其一、教师借助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出示下列情景:草地上原有五只鸡,这时,又来了三只鸡。这时,就可以问学生:那么,一共有几只鸡?其二、教师仍借助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出示下列情景:小花家的院子里有六只羊,小军家的院子里有三只羊。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补充什么问题?(答案可以是:1、小花家比小军家多几只羊或小军家比小花家少几只羊?2、小花和小军家一共有几只羊?)

  其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见缝插针,要尽可能地贯穿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动手操作时,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教学正方形概念时,不应由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后,就告诉学生老师刚才画的就是一个正方形;而应让学生先看一些正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最后再在黑板上画几个正方形,并对正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

  至于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则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教师不应刚举一个例字,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至少举两三个例子,而且,每举一个例子,就设法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4+5)+8=4+(5+8),先把4和5相加,再和8相加,与先把5和8相加,再和4相加,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做了上述铺垫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前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予以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便于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透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完全归纳的方法。

  其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常抓不懈,要尽可能地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或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教师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答出得数,还要让他们尽可能地说说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当学生答的得数有误时,让他说一下自己心里的想法,这很可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凑十”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如,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或计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方法。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本人认同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看法,目的无非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也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几个重点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具体而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演示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然后顺序演示把“9个、8个、7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盘子里和盘子外苹果的数量,并比较盘子外的苹果个数与盘子个数的大小。学生后发现商是盘子里的苹果的个数,余数是盘子外的苹果个数,还会发现盘子外的苹果个数比盘子的个数要少。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其次,要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要唤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要在教学整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再次,要强化练习指导,促进学生实现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力求巧妙:一是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是要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和体验学习,帮助学生把人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途经有:有目的的观察、测量、作图、试验与操作等;五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

  第四,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二、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注意思维训练要从起步时做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特别是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分数、小数的意义及一些与之有关的基本性质;三是要在游戏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来叙述,例如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增加、减少、降低、提高、节约等数学用语;五是要巧妙设计练习,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要重视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我们都知道,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顺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

  二是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三是横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四是散向性,即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例如教学质数、合数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大于1的自然数,在寻求其约数个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后,可以“发现”约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1和本身,另一种是除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从而便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二是要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这时应当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三是要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是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四、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会对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这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灵活是思维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我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我发现”我还发现“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是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再到百分之几的“几”,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要注意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的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适当放手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做,以便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教学中还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9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