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复杂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卓洵分享

  复杂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那么复杂性思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复杂性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连续性

  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就给自然界的不连续性观念奠定了基础。玻尔把它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使核外电子处于稳定状态。爱因斯坦引用来解释光电效应,等等。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把不连续性作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不连续性”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1)系统由多主体组成。

  (2)主体间相互作用,其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是独立存在的。“在复杂适应系统中(CAS)中。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它适应性主体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识别别的适应性主体。这个特征是CAS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3)主体间通过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

  (4)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会产生突现现象从而生成“复杂的大尺度行为”。“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

  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

  用著名的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话说:“腐朽”的确定性,即确定性已腐朽了、终结了,而必须代之“不确定性”。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化,事实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但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是它的特例,这是因为世界的万物变化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由此决定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这样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的因素。”所以普里高津强调:“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图景。我们现在却看到了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义新表述的诞生。”我们“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不再基于确定性,而是基于概然性。”

  值得我们关注是随着确定性的终结,不确定性研究已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罗伯特·马修斯在2003年英国《焦点》月刊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可思议的世界”一文。文章开头说:“此时此刻,在你周围,比原子还小的粒子正在不断出现(生成)又消失,它们凭空产生(生成),又转瞬即逝。你可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没有它们,无论是你还是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但你应该庆幸它们的存在。它们被称为虚粒子。是所有科学中意义最深远、也最匪夷所思的理论——不确定性原理——推理之一。”

  不确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伯提出,以后引发了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常称A-B争论)。争论的结果以有利于玻尔一边而告一段落,接着又有彭罗斯与霍金的争论,霍金站在玻尔一边,嘲笑爱因斯坦念念不忘的上帝只能是个“随时都在玩骰子的大赌徒。”不确定性原理已经在科学探索中显示其强大力量:它暗示着虚无空间中充满能量,其能量的随机爆发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粒子纠结效应为实现粒子加密法提供了基础,成为一种保护秘密信息的全新方法;不确定性原理最惊人的应用是在宇宙学中,人们据此推断出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这都表示着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的巨大威力。

  不确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研究领域,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创新研究专家罗森伯格写有“不确定性与创新文化”一文。该文一开头就说:“在考虑科学和技术文化时,有一个在讨论中起支配作用的关键词,即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原理应用于管理,形成了一门“不确定性管理”的课程,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因为市场变化是不确定的,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运用新的思想方式来考虑战略。

  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可分离性

  按照复杂性的观点,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可分离性或可还原性就是把复杂事物作简单化的处理。这种简单化处理方法背景是机械论宇宙观。机械论宇宙观把宇宙看作一架机器,一只大钟,人也是机器,或机器上的螺丝钉。人为了认识这架机器,这只大钟,首先将它拆分或“拆零”。它显然是把复杂事物简单化了:以为唯一地可以从部分的性质出发获得对整体的理解,简单地把整体看部分之和。这种观念就是我在《生成哲学》一开头就批判的构成论和还原论。

  不可分离性观念是建立在“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混沌理论则告诉我们,由简单的零部件组成的简单的系统将会产生极其复杂的行为模式。

  正因为这样,“混沌―有序”组织的倡导者迪伊·哈克在他的《混序时代的诞生》中倡导人们要“走出数学语言的执迷”,他运用经济史家、会计师及会计史学会前任会长托马斯·江森的话提出了以下劝告:“笛卡尔—牛顿学派世界观对思想的影响,远远跨越自然科学的范畴,会计学也在其列。复式分录簿记以及自十六世纪由此演化的财富测量系统明显具有笛卡尔—牛顿学派的精神。它们所立足的观念诸如个体为部分的总合、‘果’是无限分割的‘线’性之因的结果……现在部分科学,如量子物理学与演化生物学,欲对现实的最贴切的描述,就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构成一张网,其中的万物都在生生不息的变动与演化中,而人类以其有限的感官,仅能觉察一隅。这种‘全系统’的世界观下,部分的总合并不就代表任何事物的整体,部分只有就其在一个事事相关的更大整体中,方能展现其意义……如果现在连科学家都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宇宙,那么先前由科学家之处承袭机械化世界观的会计人员,为何还把人类组织机械性的论点牢牢抱住不放……我们不该再将管理会计视为驱使人去测量的工具,而是要激励人去探索会计测量背后的关系、模式与过程。”

  哈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再沉迷于分割观念的牢笼中,不再执迷于机械的分割而应走向复杂性的整体思维道路。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要人们走出机械还原论的误区,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处理系统复杂性的。按他的说法,他的五项修炼,作为系统思考工具,“是为了了解动态复杂性而特别设计的。”《第五项修炼》最后一章的标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全书的结尾:“某种新的事情正在发生,而它必然与我们都有关——只因为我们都属于那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可预测性

  不可预测性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应:墨西哥湾上空一只蝴蝶的翅膀一煽动,就可能引起加利福尼亚的一场大风暴。现实中如曾经发生过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是一个、几个国家或地区,以后波及面很广,乃至全球。

  前述不确定性已导致历史决定论的破产。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世界中有大量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正如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一书中所说:“如果这个历史阶段消除可随机性、偶然性、战役、机缘、古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美丽的鼻子、拿破仑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迷雾、斯大林的死亡,它的合理化就达到比一部荒谬的历史更坏的荒谬性。”“如果我们认为历史是理智的,它知道它需要什么、它牵引着我们的鼻子走向进步,那么这种观点比莎士比亚的白痴的观点更加白痴!”

  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只有承认这种不连续性并设法适应它,我们才有机会在21世纪生存下来并获得成功。”

  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人们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以适应这个动荡不定、极难预料的环境变化,其中一种受人重视的重要战略,就是“情景规划”,在此我不作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林德格伦等著的书。当然“四不”和“四有”的关系是相对的,“四不”并不截然反对“四有”,尤其在现实的实用的层面上必须考虑到“四有”,例如,我们批判分割,批判还原,但在许多情况下,还原方法仍然有效。对前景的预测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情景规划本身还含有预测的意义,否则人们就无法行动了。

  复杂性与复杂性思维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系统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及相应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复杂性研究兴起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开创性研究,随后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一系列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其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以及当代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与传统经典科学相比,复杂性科学主要揭示物质进化机制的耗散结构和导致复杂过程的自组织现象,突破了机械论科学的孤立性、片面性、静止性等局限,将被经典科学的简化理性所排除的多样性、无序性、个体性因素引进科学的视野,将矢量时间、熵、不可逆性、偶然性、不稳定性、突现性、非线性等大量新概念运用到科学研究之中。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关于“复杂性”还没有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但人们一般认为,整体性、非线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是复杂性的重要特征。从这些特征来看,社会的发展问题是典型的复杂性问题。

  从总体上看,在近代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是分析性的、还原论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是由可以分割开来的大小不等的实体组成的,这些实体之间由某些作用力来维系,较高等级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较低等级实体的属性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它们都受某种决定论的支配,沿着单一轨迹进化。这种认知图像遵从的是一种简化还原原则,为了认识的方便,把复杂系统分解还原为简单系统,把复杂对象划分为一个个部件,用分析的方式,略去了对象中的很多因素,对对象只作局部的认识和近似的把握,认为认识局部就可以求得整体的认识。

  但还原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对整体、对过程、对复杂性的一种抽象和切割。复杂性科学揭示,世界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线性的相互作用和规则简单的秩序乃是一种特例,而非定则。复杂性科学揭示了线性、还原方法的局限,主张把复杂事物当作复杂事物来处理,考虑客观事物的更多因素,以一种复杂性思维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在哲学和方法论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首先,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复杂性思维范式要求我们重视复杂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一种整体思维来把握事物性质和规律。一个复杂系统,决不单单是元素的简单堆积,各个部分之间有机性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有机性对各部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影响才是系统构成的关键。我们在考察和分析事物时,要把事物放在一个系统整体中作全面、动态的研究,深入全面地考察事物内部诸因素、事物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事物演变的原因、机制与阶段,探寻整体内各部分科学而有机的组织机制,并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正效应。

  其次,复杂性思维范式要求我们重视复杂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事物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关联上来考察和分析。传统思维对事物的考察总是从某一实体性的事物出发的,但事实上,由于演化的单元并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恰恰是由实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组织模式,从而使得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一种关联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考察。再次,复杂性思维范式要求我们掌握非线性的方法论,关注系统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复杂性的必要条件,是复杂性的数学本质。复杂性的突出特性是涌现性,而涌现性的机制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正是通过微观元素的非线性才可能出现整个的涌现性。

  复杂性科学揭示,混沌或潜在的混沌是非线性系统的本性,一个系统中微小的不确定性通过反馈耦合而得以放大,在某一分叉点上引起突变,也就是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即使是一个简单微小的变化也可能产生惊人的复杂性,从而令整个系统的前景变得不可预测。因此,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中,复杂性思维要求我们排除那种对复杂系统演化进行长期预测的妄想,而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测观。

    365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