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谜语>

有关红包的简单谜语及答案

宇晴分享

  红包又叫压岁钱,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红包的谜语,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红包的谜语

  谢绝红包(打一邮政集邮词语)

  谜底:收件人拒收

  廉洁从政,谢绝红包(打一诗词句)

  谜底:为官不爱钱

  新年走红发红包(打一商品名)(打一综合谜语)

  谜底:春卷

  为金牌大送红包(打一成语)(打一成语谜语)

  谜底:怒发冲冠

  红包的来源

  在春节期间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0点后派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压岁包),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有发红包的习俗,部份地区是已婚者发给未结婚的亲友。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也有部分地区,新年发红包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邻居家的晚辈、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发红包,但这种红包内的金额往往比较小,红包里放上8(发)元、18(要发)元等代表祥吉意义的!

  在工业发达地区,春节期间公司都会向所有员工发一封“开工红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很多人已习惯于用全新印制的纸币来做红包,除了比较雅观外也有寓意去旧迎新,因此每年春节前许多银行的现钞提取量就会急剧增大。印钞厂也会有增印新钞的压力。环保专家认为这一习惯不利于低碳环保!

  在异国他乡,一些与华人有往来的其它族裔朋友,对中国的红包传统民族文化也是随俗例行,民间如此,社区、公司也奉行如仪。除了春节以外,在其他喜庆场合,例如婚礼、新店开张等亦有送红包的习俗。但是相对于春节送红包来说,贺礼红包的金额往往不菲!

  红包的传说

  红包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意味着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红包的文化

  红包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了明清时,压祟钱改成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铜钱给孩子。民国时,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至今,红包由压岁(祟)普及为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过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费”,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费”。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对于该如何处理压岁钱的问题,有人认为不应该简单“充公”,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处理方式,比方存到银行、用于买书或者借机教育孩子理财等等。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存在,并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赫然存在。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异国他乡,一些与华人有往来的其它族裔朋友,对华夏的红包文化也是随俗例行,民间如此,社区、公司也奉行如仪。

  上世纪最后一个龙年春节,时任旧金山市长的布朗,正月初一与华人共贺新禧时,也给与会民众派发红包压岁钱,把节日气氛中美文化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商家在春节期间,从楼宇高处往下撒放红包,漫天飞舞宛如落英缤纷,街心人众如潮汹涌,争先趋之若鹜。人们「冲」的不是那小红包内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红包图个吉利,来年招财进宝。

  戏曲舞台于新春演出时,剧中有挨杀、暴毙或披戴孝的角色,戏班老板要给扮演者送红包,让他们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补偿奖励又为除晦消灾。此习俗至今许多剧团仍在例行。就是平日里剧

  团在乡间演出,观众给剧中人(其实就是演员)送红包,也是屡见不鲜。

  笔者返乡到福建长乐县看戏,剧中演到一书生在法场哭诉冤屈,令观众掬一把同情之泪。此时有一位著时装的观众走上台去,把一个红包插在这个将要斩首的书生发髻上。

  处于这种情况,台上演员不受干扰照演照唱,台下观众也不以为怪还啧啧称赞。大家都明白此乃善举,既同情冤屈者,又为演员送去晦气迎来吉祥。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一电影公司拍部新片,剧中有一洋人被枪杀。事后出品人给那位客串洋人的外国朋友送上一个红包。对方知道红包就是钱,但不知这钱是什么钱。当他知道这是消灾吉祥钱时不禁哈哈大笑,还说以后有枪毙时再找他。

  所有这些不属于礼仪上的红包,则寓有消灾祛邪、祈求平安吉祥,与恻悯怜恤藉慰精神之意。


有关红包的谜语相关文章

1.有关钱的谜语大全

2.有关生活用品的谜语大全及答案

3.关于生活用品的谜语

4.与金融词汇有关的谜语大全及答案

5.关于食品的谜语大全及答案

    3037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