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和灯谜的区别
民间谜语与灯谜,流分两支,同出一源,拥有一个共同母体——“谜语”。“谜语”以隐喻、别解、谐趣三要素作为它的属性。“谜语”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谜语包括事物谜语(即民间谜语)和文义谜语(即灯谜)两大类。狭义的谜语即专指事物谜语,包括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部分字谜等。民间谜语和灯谜,虽然两者的名称和体裁各有所不同,但都属于谜语的总范畴。都是由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构成。谜面即谜的正文,谜目即所标猜射范围,谜底即答案。“猜一××名”又称“打一××名”或“××名一”,谜底是单数词目时也可省略 “一”。虽然民间谜语与灯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
一、民间谜语与灯谜产生的时间不同
民间谜语(事物谜语)随着谜语的产生而诞生,时间远远早于灯谜。在谜史上,谜的萌生可远溯到上古黄帝时代的《弹歌》(见于汉人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首纪事的古歌谣,隐喻了先民的原始狩猎生涯之事。《弹歌》已初步形成了谜的雏形。战国时期荀子的《蚕赋》“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被认为是物谜的开端,谓“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灯谜,即文义谜,也源自谜语。灯谜之名产生于南宋,据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上载,当时元夕灯节,有人“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将谜条粘贴或写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猜射,“灯谜”一称即源于此。但此时的所谓灯谜,只是悬挂或写于灯上的谜语。直至明代出现了能成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专用名词——灯谜。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绍兴谜事云:“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俗曰‘悬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又据《江震记》中记杭州谜事时说:“好事者,或谓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此时的灯谜才成为名符其实的灯谜的专用名,即文义谜的专称。也有将东汉蔡邕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绝妙好辞”的“曹娥碑阴”谜语作为文义谜的鼻祖。“灯谜”又称“春灯”、“文虎”等。
二、民间谜语与灯谜的雅俗不同
民间谜语,顾名思义,来源于民间口头的谜语,就是大众化的、浅显易懂的谜语,但也不乏高雅的精品之作。民间谜语题材广泛,谜底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三种,还包括部分人名、地名谜等。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人类行为等。民间谜语具有口头传播、外形描绘、语言风趣、浅显通俗的特点。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的民间谜语,谜面通俗浅显,呈口语化,有时夹有浓厚的地方方言,扣合只按其音取意并不苛求该字本义,一般谜面多有闲字,也不避讳谜底之字出现在谜面上面。这正是民间谜语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特点的典型表现。
如果说民间谜语是大俗之民间文化,那么灯谜就是大雅之艺术。灯谜最早出现在明朝过节时悬挂的花灯上,作为观赏时助兴用,出题的多是有学问的文人秀才之类。灯谜的用语比较艺术化,其谜面不会出现多余的字词,更不会出现底面相犯。当然,有时候为了谜面对仗工整或者琅琅上口,也会出现一些点缀性的修饰词语。
但是,民间谜语俗也好,灯谜雅也好,都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可以互换的,少有居处不变的。用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部长著名谜家蔡芳先生的话说:“如传统谜语中的经典作品——秦少游、苏东坡、苏小妹三人各自所制的‘墨斗’谜‘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请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线去,来时摇橹还。’和众口相传的‘竹篙’谜‘想当年,绿鬓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折磨,历尽了风波。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等的艺术水平,……。而以文义见长的当代灯谜中也未见视觉冲击力和内在感染力有如此之强的作品。”
三、民间谜语与灯谜创作手法的性质不同
民间谜语的谜面是隐喻,谜底则是谜面所指的事物。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形态、性能、动作等,通过状物、白描、比喻、夸张、拟人、借典、合形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谜底,把事物的本体巧妙地隐藏起来作谜底,用与之相关的喻体作谜面,根据物品的外形、质状、作用等特征,运用各种谜语的成谜法门和成谜手法来构思谜面,从而达到隐射谜底的目的。民间谜语谜面语言风趣、形象生动,以口头创作,口头咏猜,口耳相传为主。
灯谜则是凭借汉字的形、音、义、通过别解、假借、用典、象形、增损、离合等手法扣合。一般用书面来创作表达。灯谜的扣合要求比事物谜语严格谜目更为广泛、各种字、词、语、句,无所不包,有的还设谜格对谜底附加限制使之扣合谜面。谜面必须成文,避免生造,应避闲字。谜面与谜底之间不准重现相同的字,不能底面相犯(露春)否则必须标上“露春格”。一般情况下,宁可放弃该条谜,也不标“露春格”。
四、民间谜语与灯谜传承方式的不同
民间谜语以口头创作,口头咏猜,口头说猜,口耳相传为主。如今,一些精彩、生动的民间谜语,也已改变了口头传播的老路,利用各种媒体广为流传。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谜语,随着老一辈民间谜语传播者的过世,一些民间谜语也随之消亡,因谜中的一些事和物,只有他们能见证、能解释,后人则无法理解一些谜中受历史局限的独特的事物和情景,这就注定了民间谜语的后继乏人,传承保护受到制约。
灯谜以书面创作、书面猜射和书面传承为主要特征。也利用各种媒体作为传播途径。灯谜作为其中一项文字智力竞技的功能,现阶段活动较频繁,特别是依靠网络平台展开的各类活动,不受地域限制,更具广泛性。一些灯谜作者编写的灯谜教材还在一些学校中作为培养灯谜人才的举措。但是著名谜家冬青先生指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谜语,而不是灯谜,……”(《中华灯谜》2011年12月1日,总第224期)。
五、民间谜语与灯谜发展状态的路径不同
民间谜语的创作手段,基本沿袭清末明初以前就已形成的各种谜法谜规,基本没有创新的思路和谜法。还有民间谜语的数量也不大,民间谜语著作中的谜语,除增加了数量不多的儿童谜语外,很少有新创作的民间谜语,基本上都是一些传统的老谜语被互相转抄转载。而且有相当部分的民间谜语所用的都是方言,由于方言的局限性,不利于异地或大众化传播。民间谜语的收集研究者数量极少,基本没有专业的组织,用当今灯谜界知名人士的话语来说,就是那些在灯谜界里稍微有些知名度的人士,对民间谜语都是不肖一顾的,更不用说去研究它,传播它,扶植它了。再是一些传统民间谜语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一些谜语中的语句,不为现代人们所能理解。当前的民间谜语,基本上没能参与大范围的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影响。如蔡芳先生所言,相对于古代的经典谜作的“艺术水平,让现、当代的谜语作品望尘莫及。”当代民间谜语的现状真是如此,正在走向衰退。急需扶植。
灯谜则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新谜法、新谜种层出不穷。灯谜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会”的组织指导下,灯谜组织遍布神州大地。当今灯谜著作、刊物、作品,数量之巨大,相对于民间谜语而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乃至海外。灯谜还参与活跃在各类公益和商业宣传活动中,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加入其中,特别是一大群中青年谜人和灯谜爱好者活跃在网络灯谜群里,昭示了灯谜后继有人,得以薪火相传。
除了上述民间谜语和灯谜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特征的论述外,还就以下谜例,将民间谜语和灯谜作个互相对照:
(一)、民间谜语和灯谜两者的体裁特点不同
如民间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猜一植物)谜底:花生”。此谜的特点是采用民间谜语中的拟人状物的成谜法门,对其形体、状态、颜色进行描述,将花生夸张地拟人化作可爱的“白胖小子”(花生米),香甜地睡眠在一间床上罩着“红帐子”(喻指花生外面的那层红色种皮)的“麻屋子”(喻指花生的有凹凸麻点的黄褐色果壳)里。谜语相当脍炙人口。
灯谜“木兰之子(猜一植物)花生”。灯谜是文义谜,因此这条谜的特点是从文字的文义上着手,用灯谜中的借代会意别解诸谜法扣合,用古人“花木兰”姓氏的“花”借代谜中的“木兰”,经别解后扣合谜底本义为植物花卉的“花”;“花木兰”的儿子“之子”,当然是“花木兰”所“生”了,以此会意谜底为“花生”。谜底只取“花生”两字的文义,与植物“花生”的形象特征毫无关联。
还有如民间谜语:“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池中沐浴。(猜一食物)谜底:元宵。”谜语运用民间谜语中的拟人法、比喻法、夸张法和状物手法将谜底中食物“元宵”形象化,当作人来描述,赋予“元宵”人格化、人性化的形状、特点、行为,据此产生联想和想象,来精当描述,夸张比喻扣合谜底。
而灯谜“清明前夜(打一食物)元宵”谜面中的“清明”,则被别解为清朝和明朝,“清明前”,即指清朝、明朝之前的朝代是元朝,以此扣合谜底中的“元”,“夜”用会意法正扣“宵”。
显而易见,民间谜语以谜面的内容为扣合谜底的路径。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形态、性能、动作、等内容,通过状物、白描、比喻、夸张、拟人、借典、合形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谜底,根据物品的外形、质状、作用等特征而制作成,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灯谜的谜面则凭借汉字的形、音、义、通过别解、假借、用典、象形、增损、离合等手法扣合谜底,结合别解的方式来创制谜面。谜目更为广泛、各种字、词、语、句,无所不包,有的还设谜格对谜底附加限制,使之扣合谜面,灯谜的扣合要求比事物谜语严格。
(二)、民间谜语和灯谜的谜底的扣合性质不同
民间谜语的谜底以事物的形体、形态、性能、动作、作用等为主,不受谜底文义的限止。如民间谜语“.阿爹麻皮、阿娘红皮,生出鱼子(儿子)白皮(猜一植物)谜底:花生。”中的谜底,一般情况下,除了“花生”,还可用“花生”的别称“落花生”、“地果”、“唐人豆”、“长生果”等来扣合谜面。还有如民间谜语中的“身体洁白如玉,肚里有香有甜,白沙河里打滚,清水塘里游泳(猜一食物)谜底:元宵”谜语的谜底,还可用“汤圆”等来扣合。再如“岗墩种枝竹,平地砌间屋,门栓一拔掉,倒掉屋棚棚(猜一用物)谜底:伞”。该谜若猜“雨伞”、“阳伞”都可以。此类谜语在民间谜语中大量存在。
灯谜则不然,它的谜底必须具有唯一性,不容许多底。灯谜“下雪后,叫来一半人(商品名)雨伞”。此谜运用灯谜中常用的“增损离合法”成谜。谜面损“下”去“雪”字的“后”面“彐”,余下“雨”字,“一半人”离去“叫来”的“一”,合成“伞”字。两字组合,得谜底“雨伞”。因受谜底文义的限止,“雨伞”是本谜的唯一谜底。若猜“伞”,只能对应“叫来一半人”句,谜面“下雪后”一句“抛荒”。“谜面抛荒”的现象,在灯谜规则中是不允许的。若猜“阳伞”,则扣合不完整,谜底中的“阳”字和谜面中的“下雪后”无法落实,谜就无法成立。再如灯谜“袭人之子(打一植物)花生”中的谜底“花生”,除了“花生”这一唯一谜底,就无法另设正确谜底来与之相扣。还有,灯谜也不允许谜底有多余闲字,如“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打一商品)“戒指”,就不能猜为“金戒指”、“银戒指”,因为“金”与“银”字都“踏空”。灯谜不允许“谜底踏空”。除非标上“脱帽格”谜格来补救。
(三)、民间谜语和灯谜的谜目标法所受的限制不同
民间谜语的标目受属性限制,必须是同一类型的。像民间谜语:“为奴舍身看家门,丈夫出门随主人,君子见侬常退去,只怕小人怀侬身。(猜一用物)谜底:锁”和灯谜:“一分钱(打一商品)锁”(谜底拆开成“小金贝”贝作钱币解)相比较,虽属同一谜底,灯谜谜目标法就可以有所不同,除了用(打一商品)标目外,还可用完全不同类型的目(打一字)来标。民间谜语则不同,谜底除了(猜一用物)外,只能用同一类型目的其他用词,如“猜一防盗用物(具)”等,无法用像(打一字)那样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目来替代。
(四)、民间谜语中的“文字谜”并不等同于灯谜的“文义谜”,两者谜面要求不同
民间谜语谜面呈口语化,朴实自然,风趣动人,常用歌谣式。为了丰富谜面的内涵和文采,使谜面更加朗朗上口,容许谜面根据需要,增加或存在闲词闲句。如“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猜一字)谜底:苦”。谜面用民间谜语中的大拢意和合形谜法,面句中含有大量的作绿叶衬托的闲字。其实,用句中的“十口”和“草盖”四字,就能以合形法扣合谜底的“苦”字。
灯谜相关文章:
2.中药相关灯谜大全
4.重阳节灯谜及答案
5.祝福语灯谜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