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级职称论文2017年
教师是黑暗夜路上的一盏明灯,能够让迷途的人们找到生活的希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中级职称论文2017年,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教师中级职称论文2017年篇一
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养成
摘要:教育改革的口号喊了若干年,各种流派各套思路各路专家里手都分别做了或做着各种研究,然而讽刺的是:一方面,各种升学考试一结束,各类中小学就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扬自己的升学率有多高,以此招揽学生及家长,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学习后,学生反馈出的信息是:平时更多地坐在课桌前埋头奋斗的学子们,大多无缘加入高校里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社团活动和竞技训练,因为他们的积极性被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模式给挫伤了。
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铁证:很多初中甚至小学学生的家长就已对孩子将来上不上高中产生了迟疑:三年高中生活枯燥、劳累,而且不仅学生累,整天奋战在题海,学生家长也累,累在替孩子捏着汗,孩子三年学习中的健康、心理等诸多问题成为家长们茶余饭后甚至工作期间的中心话题,而最后好容易孩子上了大学了,欢呼雀跃后的三年或四年,孩子的就业又成了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远比不上熟练工人,如此说来,高中乃至于大学的教育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是否值得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百人百种个性,所以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有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发展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有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享受。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
那么,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形成呢?
笔者认为宏观上分成两大块:教师主观的努力和客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中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一、教师主观的准备
1.广泛的知识储备
教育界的前辈于漪老师曾把知识和水相比,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储备一桶水,而且这水应该是活水,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比如,学生作文里会出现“卡哇伊”,你要知道孩子们熟知的各种日本动画片;学生作文里写到一些电玩的名称,你要及时利用网络查询;学生和你说“越狱”,你要及时探询高手;你要得知道韩寒、郭敬明,你要了解足球、篮球、乒乓……新一代的学生伴随着先进发达的科技成长起来,他们涉猎之广几乎是你无法想象的,稍有不慎,你就得沦为“out”一族,心态各异的学生有时可不会和你“客套”。宽广的知识面对培养教学个性是一个必要条件,关键时刻你才能“hold”得住。
2.放得下的架子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学习不理想,常考倒数,有时早晨到班不早自习,而是吃早餐,老师提醒他,他只当耳旁风。中午其他同学在教室休息,他却常在篮球场挥汗打球;晚自习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看散文,看小说杂志,白天的功课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我指出,他依旧我行我素,如果开始和他讲道理,他就会很不耐烦地打断你。原因何在?从小娇生惯养自不必说,多次的学习“失败”更是让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如何教育?你对他说教,他不爱听;你觉得话被他打断很没面子想和他发火,结果会如何?只能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对其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消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红烛,歌颂教师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国家为了尊师重教设立了教师节,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得时时高高在上,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放得下所谓的面子,适时适当地幽默一下,未尝不是一种树立威信、赢得尊敬的渠道。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正是幽默艺术的机智性、娱乐性,让教育有了寓庄于谐的特性。特级教师于漪提出了努力把课上得情趣盎然的观点。魏书生明确主张,“让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笑声”。放下架子,宽严有度,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让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3.专业理论的准备
有人说学样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此话不假,正如歌中唱的“守巢的总是你”,像所有职业一样,时间长久了,工作者就可能对工作失去“新鲜感”,开始疲沓,教师更是如此,几个循环下来,就可能觉得自己可以了,上课不用带教材教案,信手拈来。而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应是伴随终生的,其的成长状况决定教师教学个性的优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说的正是此意。只要你肯钻研,就随时能享受知识的盛宴。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教学个性还会受教师本身个性的影响。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上。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才能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老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的引导下个性化地成长,实现所谓的高效教学。
二、客观条件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客观条件的准备,主要指对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外在因素。
1.学生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者,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感性认识上,可以说带着对教师的好奇与崇敬,而对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特性难点往往知之甚少。有人说学生有时会成就老师,此话不假。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是每个新入行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所接班级学生整体素质高,接受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强,那么你的“福气”就好了,你会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充满激情,你会有更多余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想办法、找门道。反之,你会为各种事情所累:教学任务因学生捣乱没法及时完成,作业无法及时平心静气地批改,脾气会因此而越来越急躁,等等。 2.家长
笔者曾遇一周姓学生,刚接班没几天,他便开始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可能是现在孩子们口头禅多了,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起先及时阻止提醒还能起作用,再后来就我行我素,不但上课讲话,还小动作不断,看课外杂志、梳头照影等,不一而足,甚至衣冠不整就进教室,导致女生都不敢抬头不敢看黑板。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生系休学生,休学原因基本与上述表现一致,学习上的耽搁似乎完全没给其造成影响。究其原因,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由于家庭状况造成的:父母离异后,他与父亲生活,父亲工作忙应酬多,渐渐疏忽了对他的关爱,这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笔者在此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独有偶,笔者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从接手第一天开始,他几乎都保持昏昏欲睡状,早自习要不断提醒,上课要不断提醒,晚自习要不断提醒。反思之,是自己这个老师教学语言不能吸引他,是教学方法不对,还是学科魅力不够?再深入了解发现,原来每个学科,他都基本如此。再了解,是因为数学老师相当严厉,他不敢打瞌睡。说来有些荒.唐,但笔者还是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找症结所在。后来才了解到他每晚看小说至清晨,而他的家长全然不知。跟祖父母生活的他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每次大考前他才拼命几天也能考出还算不错的成绩,那要是平时就能注意调节作息时间,那么健康快乐成长便不成问题,老师也不必一直为之纠结。在此要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请在辛苦为孩子创造明天的同时,抽一点空闲关注孩子,那不只是成绩分数,更是孩子的未来,甚至也是老师的未来。
3.学校
随着现代管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日趋制度化。越来越严密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及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当今基础教育学校都普遍建立起“校长——分管校长——教导处——年级组——教师”的组织架构,学校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及管理都是通过这一链条上传下达开展。通过逐级细化,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从上课要遵守时间到教学方法得当,从教师衣着要求到教学结构安排,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量等都有明文规定,甚至汇编成册。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监控,预防和制止教师的各种“违规”行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细化分割成若干项目,精确对应操作规范表格中的不同栏目,并拿着这个表格为教师的教学划定等级的时候,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师日常工作被深深地镶嵌在人为的程序规格之中。师生的课堂变成了简单的、程式化的更是预先设定好的活动,教师严格遵照表格中的栏目按部就班地行事,不需作太多思考,教师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而教师的教学个性更是自然而然地被摒弃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
量化的评价方式具备直观、易于操作的优点,因此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且不加质疑地采用。然而随着教育功利化目的的驱动,教师的教学被简化为各种可操作、便于量化的数字,分数、排名、升学率更是赤裸裸地变成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参数。在效率化的教学评价下,教材知识是评价内容的唯一来源、考试范围的不二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被直接等同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效率,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模式化为“所规定的教材的传授——记忆——巩固——测验这样一个定型的系统”[1],在这一系统下,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不仅失去了理论的依据,还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评价的不利地位,课堂中最直观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适应评价最高效的方式,也是教师在学校内外甚至是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最快捷途径。在长期对教学效率的执著追求中,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不断退化,自身的教学个性化意识逐渐模糊。
4.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观归结为道德的价值,衡量一个人是看他的道德品质如何。这种文化观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对教师的评价会以道义为尺度,这是一种文化规范作用,即“希望教师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并通过教师个体的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产生行为上的约束力,又通过外部舆论、风尚、群体压力等调整机制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驱动力”[2]。这种驱动力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呈现出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的教师形象。对教师的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从某些角度看,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苛刻,成了教师生存的一道精神枷锁。何出此言?从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更多视为教师的责任这种现象可看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基于此,教师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必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苛刻自己的言行举止,掩饰自身的个性。教师缺乏个性,更何况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主观的努力尤其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主观上不求进步,外在的条件再齐备也是枉然,内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方为正道。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19.
[2]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师中级职称论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