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职称论文范文
高教既是高等教育,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教职称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高教职称论文范文篇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思考
摘 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科学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合理确立自身办学定位;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175-02
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历来十分重视,继1999年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胡锦涛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这为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将这一重要方针贯彻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大学书记、校长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对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内涵的认识
何为高等教育质量?对这一概念的科学把握已成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实践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2]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它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因此,高等教育有两个重要主题:一是提升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创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作用。这两个主题相结合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下的新的质量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以2009年为基数,到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6%,到2020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正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
1.1 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
“好”讲的就是质量,“快”讲的就是速度,又好又快就是既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也要保证发展的速度,做到质量和速度协调发展。质量和速度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速度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就不会有质量的真正提高;质量是速度的保障,没有一定的质量作保障,就不会有速度的持续稳定增长。所以,只讲质量的发展和只讲速度的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只有质量和速度协调统一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1.2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心
量是发展的基础,质的提高是目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而质量水平才真正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思想,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提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新加坡是一个只有40多年建国史的的小国,由于他们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加大教育投入,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在上个世纪赢得亚洲“四小龙”的同时,其综合竞争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被誉为全球化国家;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等方面名列世界第二,“公民素质”指标世界第一。[3]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使我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1.3 兼顾速度适度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
我们既要避免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倾向和做法,同时也要避免只讲质量不讲速度的发展,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大众化进程,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固然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而牺牲质量。但突出质量也不能牺牲速度和规模为代价。实事求是地讲,我国既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也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虽然经过几年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增长,但就总量而言,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4%,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资源也比较短缺,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质量和速度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做到高质量、可持续。
2 对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9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每年毕业生600多万人,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2.1 招生规模扩大,办学条件不足,加上质量意识淡薄,没有摆上应有位置,不同程度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
不少高校尤其是2000年以后新升本地方院校,每年招生少者5000~6000人,多者1万人,3~5年在校规模翻番,以河南高校为例,止2010年本科院校校均规模达到19666人,地方财政性经费投入远远赶不上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校舍、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与国家标准要求甚远,办学条件明显不足。有的生师比达到25:1,有的学科专业生师比更大,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少而陈旧,实验课难以保障,影响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央虽然强调质量问题,把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但有的学校质量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没有转化为具体措施,缺乏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有的学校简单以论文数量衡量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重科研轻教学,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
2.2 办学定位不明确,导致高校办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现在:(1)近年来部分高校热衷于升格,使得应该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民办高校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把大众化的重担压向了普通高校,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进而波及到来自不易的大众化;(2)高等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3)高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参与率和贡献度总体不高。
2.3 人才观认识不清晰,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表现在:(1)个别高校过分强调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引领社会进步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2)部分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方面,忽略了人格构建、技能培养和个性的协调发展;(3)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亟待加强;(4)使命意识的模糊使部分高校过多地顺从市场需求而忽视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导致自身发展中诸多方面失调,这些都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4]
3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注重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显著增强。[5]这是国家赋予高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突出科学发展主题,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3.1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
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尽快扭转高校轻教学重科研,弱化人才培养功能,生师比过大,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实践条件跟不上现象。学校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书记、校长要亲自抓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定期研究教学状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要更多地向教学一线倾斜,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等薄弱环节,在高校要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创新性,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思维;更加注重综合化,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既注重专业的深度,又扩宽知识的广度,既着眼能力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学生个性的特点的发展,更加注重开放性,改变比较封闭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更加注重实践性,改变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合理确定高校自身办学定位
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每一所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等,合理确定本校的定位。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明确学校定位、凝练学校特色上下大力气。为此,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从高校发展的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总体定位来说,要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更多的本科高校都应根据发展条件与优势、人才需求类型要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3.3 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实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势必难以保证。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来看,集中体现在具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上。因此,要继续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各高校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提高水平注入新动力。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支持高校进行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改造,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大力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使高等教育质量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一元化原则转向多元化原则。积极构建高校特色专业体系。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神圣。首先,要抓好现有教师培养,提高和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德立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放歌,使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最大价值;在平静中耕耘,使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地认真教学研究;在平常中闪光,使自己不辱使命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注重教师队伍的多样化,打破近亲繁殖的门户之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
3.5 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它主要是对其教学活动的质量控制。要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水平。要引导高校以高校内部的自我保障为终极目标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6 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科研开辟创新之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要引导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以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和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使高等学校实实在在地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6]
参考文献
[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8~9.
[2]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经验和教训[M].汤姆森学院出版集团:257.
[4] 王洪明,佟曾: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10.
[6] 国务院研究室:如何提高教等教育质量[J]人民日报,2008-3-19.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教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