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职称论文>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答辩程序

家文分享

  论文答辩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重要环节。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答辩程序,希望你们喜欢。

  中级职称评审论文答辩程序

  一、论文答辩工作的意义

  论文答辩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重要环节。是对申报职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检查,是评委会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及能力的重要依据。

  二、论文答辩的组织

  工程系列此次论文答辩工作暂由文山州人事局负责,根据专业成立多个专业论文答辩小组,具体负责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论文答辩小组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人数3人。从中确定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组员担任组长,主持答辩工作。

  三、论文答辩的程序

  (一)人事职改部门一般在答辩会举行前7天把要答辩的论文分送给答辩小组成员,答辩小组成员审阅论文后,拟定在论文答辩会上需要回答的3个问题。

  (二)由人事职改部门根据专业分组进行答辩。每人答辩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答辩小组组长宣布参加答辩人员的姓名、单位及论文题目。

  2、答辩人先作自我介绍(简要介绍自己的毕业学校及专业、参加工作时间、目前承担的具体工作),然后进行论文陈述。陈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题目,选择该题目的动机,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答辩人自述后答辩组长提问,答辩人回答。

  (三)提问和答辩完毕后,答辩小组成员根据答辩情况进行评分,评出答辩成绩。

  4、答辩人在答辩会上可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笔和笔记本。答辩组长提出问题后,答辩人可记录或作适当准备后再回答,但应把握好时间。

  四、论文成绩评定

  申报职称论文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论文得分由论文书面得分和答辩得分加总而得,其中书面得分占50%、答辩得分占50%。论文先经专家审阅后评出书面得分,然后答辩小组成员根据答辩的情况得出答辩分。两项得分60分以上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进行评审。

  五、论文答辩出题原则

  答辩小组所提出的答辩问题原则上不超出论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和工作实际有关的范围。答辩问题应能考核出专业技术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范文赏析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摘 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22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