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2)
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篇二
学科德育的喜与忧
摘要:关注与思考学科德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和认识学科德育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在现实中如何把握和开展学科德育工作,可以说学科德育思想和实践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科德育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因此关注与思考学科德育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纵观学科德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学科德育既有让人欣喜的地方,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据此,笔者拟就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 喜:应有之义与独特价值
1.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早在教学这一实践活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教学中伦理道德内容所占的比重,强调在教学中倡导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发展学生的伦理道德。在西方,赫尔巴特曾不止一次明确表示,“我拒不承认任何没有教育性的教学”[1],“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2]。可以看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责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而不是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或装饰品,也不是教学能否达到的境界问题。从存在论意义上讲,“追求教学的教育性”、“争取教育性教学”等说法都违背了教育性教育或者教学的教育性的本来之意。事实上,“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尽管早在人类诞生之初教育就相伴而生了,且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相随而长,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有多悠久教育之历史也就有多悠久。然时至今日,公允地说,教育虽历经发展、演进之变,却始终未能觅得其根本任务之所在并坚守之,且在此过程还曾有过对其根本任务之疏远、放逐,甚至背离。可喜的是,中共报告明确提出并着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字当头。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任务,而“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那么,面对立德树人,教学何为?也就是说,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与落实必然涉及到教学,要靠教学活动来实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是一门大课程,不仅需要单独的德育课程,更要举各学科之合力,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环节。可以说,在立德树人这一背景下,学科教学理应也必须更加凸显德育性,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
2.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之独特价值与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深刻影响着国家各个层级的教育教学改革。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更明确指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教学实践”的教育过程二者间的靶向关系。《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纲要确立了德育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同时亦强调了教学实践在践行德育目标中的重要路径功能。实际上,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之价值与优势。我国著名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在其《德育原理》一书中指出,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环节本身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因素[5],这也是学科德育得以开展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也指出了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各科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教育基地。[5]可以看出中外德育专家都看到了学科德育的价值。可能还有人说,专门德育与学科德育相比,不应该更系统、更有效果吗?事实上,以专门的德育课程开展的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备受其他学科的挤压。众所周知,现代学校学科教学任务繁重,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专门留给道德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仅仅通过极其有限时间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就极有可能落空”[6]。除了专门德育课时间方面无保障之外,还存在将德育知识化的倾向,将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教育,这样的德育实在不如说是智育。严格来讲,道德包含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面,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像讲授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来讲授道德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育,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6]。由此可见,直接、专门的德育教学不仅可能由于时间无保障而无法实现学校的德育目的,而且容易造成实施过程中的德育狭隘化,培养出具有道德知识却无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人,这样的结果是学校德育的失败。鉴于此,“与其寄希望于一周1~2课时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学科教学”[6]。学科德育通过提高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可以摆脱专门德育课程的知识灌输倾向,实现品德教育对于学校生活的整体覆盖”[7]。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与优势,是道德教育之有效路径,值得倡导与落实。
二、 忧:重视不够与过犹不及
1.学科德育“遭人弃”
囿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学科德育却常常遭人弃,不仅严重削弱了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亦遮蔽、浪费了学科德育的独特价值。具体来说,当前学科德育遭人弃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受制于传统教育教学分工的惯性影响,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和德育教师有关,自己只是学科教师,所教学科与德育无涉,至少是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学科德育。这样的学科教学观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积极主动性,将学校德育孤立进行,影响了德育效果。公允地说,现实中此类观点很广泛。毫不客气地说,这种不恰当的认识极易导致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科德育的不担当、不作为。实际上,只要对学科德育概念抑或对学科德育之于学科教学存在意义稍有了解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具体来说,学科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除德育课以外其他学科教学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这一概念从源头上强调了学科教师之于学科德育的道义担当与责任使然,道德教育本就不应只是德育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还有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倘若在学科教学中不进行道德教育则教学不复为教学。其次,当前学科德育遭人弃除了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制约与影响。具体来说,现实中不少学科教师也深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但教学内容往往要受到教学评价的影响,由于当前诸种测评尤其是考试仍注重对知识掌握的考查,再加上道德本身难以测量的现实制约,使得大家一心扑在学科知识教学上,而对“不重要”的学科德育则不闻不问,学科德育被“更为重要”的学科知识教学所取代。 2.学科德育“过了头”
我们已经从理论上厘清了学科德育的独特价值,并且认可了学科德育的一片大好前景并致力于学科德育纵深发展,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科德育在实践中所显露出的新问题――学科德育“过了头”。具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学科德育价值之发掘以及人们对学科德育关注与重视的加强,学科教师在其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已上升为一种外在要求或考评项目。新课改以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一维,学科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的引导成为一种外在要求,很多教师也意识到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学科德育已不再是教师偶然行为抑或教师个人行为,而是各科教师自觉、普遍的行为”[8]。这原本也是好事,然而不少学科教师在其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却做过了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科德育而非学科教学方面,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学科德育成了其教学之重要、首要目标,甚至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也看是否有德育之环节。一时间弄得数学课不像数学课,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几乎都有德育课的身影。君不见,一堂数学课,数学知识和能力关注的不多,反而是如何诉诸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等内容占了大半……君不见,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并不是看语文知识的教学如何,而是先看这堂课有没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科德育“过了头”问题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科教学的遮蔽、僭越,这无疑阻碍了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达成。此外,学科德育“过了头”也导致其间接性、潜移默化等独特优势将不复存在,其实效性也将难以保证。久而久之,无疑会影响到人们对学科德育之认同,继而影响到其存在的合法性。“总之,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学科德育内部的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9]既要发挥学科德育的独特优势,又要防止学科德育“过了头”。
参考文献
[1]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一[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第4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 叶飞.学科教师的困惑: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
[8] 汪明.学科德育别过了头[J].中国德育,2014(22).
[9] 贾彦琪,汪明.学科德育应坚守自己的个性[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5(2AB).
看了“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5.当代中国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