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政治论文(2)
生活中的政治论文篇二
生活的政治,政治的生活
摘要:中学政治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政治、课堂政治”为“生活政治、政治生活”,这条道路只能是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中学政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一、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针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新颖性和号召力的教育信条。这一理论观点,强调的是教育思考生活的意义,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并倡导“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即“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改革”。这意味着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到了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推陈出新,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观。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并且,陶行知还强调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他说:“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这些著名言论无一例外的都为“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所谓“政治教学生活化”,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政治教学如何生活化?
二、政治课教学如何生活化
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等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新课改就是强调要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这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能从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前几天,我校组织学生利用午扫时间进行卫生整治活动,为了不影响下午上课,我安排学生以四个值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分工,有序地进行劳动,效率较高。上课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劳动刚好结束。同学们迅速进入教室,而此时他们的情绪还未完全从劳动中平息下来。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面对学生现状,我灵机一动,简单总结劳动情况,对同学们较高的劳动效率、积极的劳动表现予以表扬,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很快调动起学生思想的积极性,同学们借着劳动后的余热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见解,认为同学们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是因为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认为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作用,正是应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由此,我总结出:“每个同学(四个小组)就是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就是由每个同学(四个小组)组成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以此引出本课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这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授课中我引用“坐井观天”“三个和尚没水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中部崛起”等事例说理,在分析过程中我不会忘记适时应用此次学生劳动的事例说明问题:“由于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同学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这正说明集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得出结论:“同学们应树立集体意识,在集体中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节课不仅传授了学科知识,而且充分挖掘了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部分)与集体(整体)的关系,发挥了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生活化
课堂是政治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进行联系,接近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设疑激趣式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模块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内容时,我让学生去搜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名牌和印象最深的广告词,在妙趣横生、群情激昂的课堂上,我又及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仅仅是广告词吗?一个企业怎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名牌长盛不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则材料:青岛海尔集团的科技馆里的陈列的大铁锤的故事、三鹿“毒奶粉”等相关资料,然后设问:“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使企业成功,哪些因素是关键的”。这样,借助生活化材料,配以归纳设问,引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实现教学目标。 (2)探究式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不同方式,对现行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质疑、分析和探究,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导师、导演,其任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动机、点拨引发、客观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探究感悟提供广阔的空间。生活情景的创设可借助于师生口头描述、生活化活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途径。
例如,我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价值与价值观”一课内容时,恰逢“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来我校演讲并签名售书。于是,在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图片,把学生带回当时的场景,而在照片中就有我班几名学生购书等待签名的情形,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我马上又拿出当时很多同学买的《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出乎我意料的是,平时要我点名才回答问题的同学们此时已不待我叫,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有讲买书是因为能得到洪战辉的精神鼓舞的,有讲是为了得到一个签名的,有讲是看到别人买自己不好意思不买的等。见到学生们如此被激活,我便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点拨:不管你是因为什么目的买这本书,都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你的某种需要,从而引出“价值”这一概念。自然而然又从洪战辉的先进事迹引出人的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最后,学生在集体朗读洪战辉语录中和“感动中国”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这节课我感觉是自接触新教材以来上得最成功的一节课,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设计本课时,我再现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当然,要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同时,还要强化实践,实现课外活动的生活化。我们可以经常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剪报、办报等课外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必要补充。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生活化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才能让学生亲自体验教材,体验生活,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可信度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结语
总之,中学政治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政治、课堂政治”为“生活政治、政治生活”,而这条道路只可能是政治教学生活化,只有它,才能让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也只有它,才能扩大学政治和用政治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
看了“生活中的政治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