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政治论文
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在满足石油、石化、电子、冶金行业需求的同时,近年来在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学习啦小篇为大家整理的保护环境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保护环境政治论文篇一:
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列举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保证经济增长而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环境工作高度重视,已经把其摆在推动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些要求不仅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国工作的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在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的任务和要求。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引导人们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定位在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上,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浪费资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功能局限,拓展其功能领城,促进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任务。
(一)对资源的掌握已成为目前社会关系斗争的焦点纵观人类的战争史,大多是以对土地、石油等资源的争夺为最终目标。二战中德、意、日法西斯为拓展生存空间而进行了赤裸裸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代国际社会关系虽已进入法制和理性阶段,公然挑战国际法理和违背人类理性的行为已经得到人类社会的一致反对,但在国际公约的背后,依然无法掩饰的是对资源贪婪的欲望。海湾和伊拉克战争虽有伊拉克政权的倒行逆施在前,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捍卫国际公理为由冲锋在后,实则为掌握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战。而备受国人瞩目的中、日两国对石油运输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俄罗斯却坐收渔翁之利,无不说明资源在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呈现出较高的需求。同时,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未来中国的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竣。
具体表现为:人均土地不及世界水平的1/3;金属矿多为贫矿,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2/3城市供水不足等。公众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高低与否,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化解资源危机的首要任务。强烈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的思想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唤起人们对当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防范功能,引导人们树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要坚持经济持续与生态持续的辩证关系。要根本改变过去那种过度索取自然资源,高消耗、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派、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往往在利用某个层次的自然规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时,却由于没有认识或忽视了相关层次自然规律的作用而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争取一时的农业增产,乱砍乱伐,引起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形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针对人类这种短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人口增涨、环境恶化、2008年第24期(总第502期)学理论XUELILUNNo.24,2008General.No.502源短缺、生态失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目前世界上的环境教育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正规教育,通过单独设立课程,在课堂内完成教学大纲中环境教育内容。另一种是采取渗透式的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种教育课程和各类活动中。实践证明,单纯的正规教育在社会上难以普遍推广,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采取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方式,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学科渗透式的形式,把环境教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感。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思想工具引导人们树立生态和谐理念时,要确实明确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的监管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贯穿在教育预防、工作运行、监督奖惩的全过程。在教育预防阶段,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现代社会消息流动快、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宣传生态环保常识,客观发布生态形势的信息,激发人们面对现实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起保护环境、促进和谐的共同愿望。在工作运行阶段,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特点,鼓励人们把生态保护的意识贯穿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去,在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生态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和健全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予以监督,充分发挥道德法纪的规范作用。同时,充分保障相关机构的监管职能,运用奖励和惩处两种手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导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整体利益观念法国学者埃德加·莫林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全球联盟”,“应当树立全球的公民身份、全球的公民意识、全球的知识与科学观点和全球的政治态度”。
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树立全球意识,在价值观上需由单向功利型向多元互感型转变,即由传统一胜败的对立型思维模式向双班、多班的共生型思维模式转变。把人类视为一个整体,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讨论问题与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大家记住: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要舍弃民族利益。相反,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当代,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的实体,国家利益仍然是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的根源。在许多情况下,谋求国家利益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难免发生冲突、矛盾,如何既谋求国家利益又不损害人类共同利益,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人类共同利益不是个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蕴藏其间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它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
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要引导人们形成整体利益观念,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以人类整体利益作为讨论与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如果全体人类都能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较快和较为顺利地克服目前的生态危机,使整个人类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大家记得:资源和环境危机的解决,首先要树立对资源和环境的危机认识,有这种认识才能更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新的课题。我们要以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为己任,加强思想政治的方法和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机制创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可持续发展篇二: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 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 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 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 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 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三、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
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4、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三)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宣传图
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
[4]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12):67,69.
[5]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