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有关信仰的学术论文(2)

家文分享

  有关信仰的学术论文篇二

  略论信仰教育

  摘要: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然而在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信仰教育处于迷失的状态,倾向于功利化、理性化和形式化,信仰的迷失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教育中信仰的特质,认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整体发展,它是一种人的自主追求。并据此反省教育自身,进行旨在实现培养学生信仰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教育;信仰;迷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12-04

  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是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人有信仰,才能超越现实,回归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否则精神就会空虚,灵魂也就无所依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信仰的使命,这是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1]雅斯贝尔斯如是说。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信仰教育却正在危机的边缘挣扎,实证主义的误导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使信仰教育日益走向迷失和崩溃。

  一、现实教育中信仰教育的迷失

  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2]。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益(效率)、功能、技术、模式、经济原则所支配的社会里,教育对现实的关怀远远超过了对终极的关怀,对现实的过度关注使教育中挤进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东西。

  (一)功利化

  教育是净化人的灵魂的事业。人们常将学校比为“象牙塔”,将教师职业比为“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可见教育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纯净与崇高。在这里,教育被赋予一种救赎的功能,救赎在现代生活中迷失了的灵魂[3]。然而在今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整个社会文化都陷入一种精神贬值的萎靡状态,教育遗弃了它社会救赎、灵魂拯救的功能,而成为社会物质的附庸。教育失去了它的相对独立性,成为在社会中追名逐利的工具。

  教育对人生的追求,开始更多地求之于外, 常常向社会讨要人生的达成标准,被消费人生、享乐人生、技术人生和竞争人生等挤占[4]。这种现象在现实教育中比比皆是:教师们费尽苦心地追求升学率;学生们拼命地考证考级;家长们不惜倾其全部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精神以及精神的依存之所――信仰早已远离尘嚣。正如朱自清所说:“校长教师们既将教育看作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作取得资格的阶梯;于是彼此都披了“教育”的皮,在变自己的戏法。戏法变得无论巧妙与笨拙,教育的价值却已丝毫不存!”[5]在今天看来,仍不为过。“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6]然而如果教育中没有对生命的追求,教育的意义又何在。

  (二)理性化

  教育本应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它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然而受实证主义的影响,教育中过于强调理性的优越性。在人的发展上,表现为重视认知的发展,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摒弃在外;在知识的认识上,表现为重视知识的符号价值,而忽视了知识的意义。于是教育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这种教育最后培养出来的只有厌学者或书呆子。

  在“理性至上”观念的引导以及工业社会的现实要求下,知识教育本身也被肢解和片面化。斯宾塞的经典设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完美的践行。科学主义知识观使教育课程完全沉溺于功利主义的陷阱中,使教育所培养的人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和个体情感亏空[7]。教育异化为科学知识、甚至狭窄为专门的技能教育,人异化为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这样“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这种“专门技术的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而不是造成一个‘人’。”[8]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失落。

  (三)形式化

  当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时,教育就开始走向形式化。信仰是人精神的依存之所,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有信仰才能自律、自主、自觉,才能成为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当教育中的信仰迷失时,当学生失去了精神的依托没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教育就需要寻找种种人为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敬畏、维持学生的自觉。其主要表现为权威、纪律和诱惑。学生渐渐成为一个失去生命意识的、任人摆布的生物体。

  除了教育过程的形式化,教育本身也越来越被计划所禁锢。教育本是不可计划之事,因为“凡是个人出自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计划之内。”[9]所以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教育就会成为机械的训练或知识的堆积。然而受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教育中的计划越来越多,似乎计划的越全面就越能实现人的发展,殊不知,“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10]最典型的表现当是心理学对教育的钳制,这实质上是对人性的极大贬低。

  人天生有着对精神的追求,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历史上任何一种哲学流派都没有否认过人精神的存在,哪怕被我们有时拿来作为“替罪羊”的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说:“真正的科学不只在本质上是宗教的。它的宗教性还在于它对一切事物所表现的那些运动中的一致性产生深厚的崇敬和绝对的信仰。”[11]可见,斯宾塞并不是我们所误解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者,他在其哲学基础上所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断是根据当时英国盛行古典主义、排斥自然科学的背景而提出的。然而我们今天却常常将其拿来作为我们追求功利主义的幌子。殊不知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过分地重视了教育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过于重视教育的现实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也该像斯宾塞一样能够洞察时代的顽疾,提出教育须培养学生的信仰。

  二、教育中信仰的特质

  要建构具有信仰的教育,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信仰本身。信仰是人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它使人超越现实的庸俗,获得高贵的品质,使人成为人。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它是人的精神、生命和行为的终极依据,其核心意义是指人对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追求[12]。教育须帮助人建构信仰,这是教育的最高使命。要建构学生的信仰,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信仰本身。

  (一)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分析,信仰是归属于精神层面的。人因为有信仰,他可以在观念上超越人生的有限性,超越世俗物质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与意志的对象。因此可以说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13]。然而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人们或是身不由己的在物质世界的海洋里追逐涌动以保生存,或是沉迷于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不可自拔聊以慰藉。信仰的失落、精神的贬值使人沦落为追名逐利的工具。然而信仰是不可能消失的,当精神上的信仰迷失时,人们就需要有其他的目标来弥补精神信仰失落的空白,于是将信仰建立在各种物质追求上。然而任何将信仰建立在世俗的现实可用的物质上的功利化思想,都是信仰迷失的表现,也是对人性的贬低。人的生活就失去了它该有的崇高与意义。

  (二)信仰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整体发展

  信仰的形成绝不是抽象虚无、不可捉摸的。它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中形成的。因此信仰的形成依托于人的整体发展,人的片面发展将导致信仰的迷失。从教育上来说,人的整体发展既包括知识的获得,也包括自由精神的唤醒。人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既不能被计划分割也不能被重新制造。历史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与自由精神的唤醒并不一定是对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转换关系,掌握了知识不等于获得了精神的成长。而且就这两者对人生的意义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因此现实教育试图通过让学生掌握大量混杂的知识就让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理想是不现实的,同时在侧重点上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些知识或许有助于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但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如果不能着眼于成“人”的教育,不能着眼于全人的教育,不着眼于人精神的成长,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危机。

  (三)信仰是人的一种自主追求

  在哲学家看来,“信仰往往展现为人内在对自我要求的定力”。一个有信仰的人,其内心会有一个对照的力量(超越力量),并能够为之负责和奋斗[14]。可见,真正的信仰是一个人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这种奋斗不需要外部的控制与约束,它是一种个人自律、自主、自觉的行为。这种对信仰的追求是持之以恒的,它不会因为贫贱而止步、不会因为名利而转向、不会因为权势而遗弃。在现代“名利至上”的社会中,有些人会嘲笑信仰的迂腐可笑,认为人只有随波逐流,才能适应社会,才是大智大慧。事实上,这些人才是失去了内在的灵魂,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自己没有人生的坚定方向而自叹自怜。诗人臧克家说:“人生永远都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因此人需要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自我的追求、才会有精神的归宿。只有有信仰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没有被异化的人。

  三、旨在培养学生信仰的教育变革

  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与机械主义的胜利,正使人们大踏步走向物化。然而,人不该被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所束缚而失去意志,人也同样不该为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所绑架而失去信仰。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有精神、有灵魂的人,而不是“工具人”、“机器人”。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信仰,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质,就无所谓教育。面对人的异化,教育该反省自身,做出调整。

  (一)教育本质的回归:成“人”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人只有有信仰,有绝对的追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的“绝对”精神,使人成为人。现实中教育本质的失落有诸多原因:社会的变迁、地位的改变、资金的短缺等,但最重要的则是教育本身对人的忽视。正如有人对传统教育的批判那样:教育中有一切,却唯独没有人。因此,教育本质的回归,关键需要教育中人的回归。教育要成为成“人”的教育。

  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就要正确地理解人,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首先,人是整体性的存在,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他既有现实需要也有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要具有整体精神,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今天的教育让学生仅仅是学习一些实际有用的事物,而忽视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的需求,这样的教育或许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却培养不出完整的人。其次,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育要进行主体性教育,教育中要尊重人而不是控制人。教育往往认为自己能够按照某种要求来塑造人、改变人,甚至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事实上,人自身才是自己灵魂的工程师,而教育要做的是为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育中不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和奴役,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再次,人是自由的生命体,它需要有自主的空间。人只有拥有自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因此自由比全面发展更重要,它是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

  (二)知识观念的转变:关注知识的意义

  知识观的问题是教育学里面的经典问题,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影响到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人们惯常接受的知识含义是一种哲学认识论立场上的知识,即“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这种知识观揭示了知识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又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这种知识观表现在教育中就容易产生如下情况:一是认为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确定、客观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二是认为知识是至高无上的,掌握了知识就能获得发展。事实上,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的发展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如果知识没有与人的“相遇”,即知识并没有进入人的发展历程赋予学生以“成长意义”,那么这样的知识本身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需要有一种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教育学的知识立场不是一种知识的本体论立场,而是一种主体论立场;不是一种共识性立场,而是一种个性化立场;不是一种事实性立场,而是一种价值性立场;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立场,而是一种生命立场。”[15]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关注的是知识对每个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知识观不是将知识作为符号的、确定的、客观的、静态的存在,而是从生命立场、过程取向和价值关怀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知识由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16]。教育只有全面关注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知识丰富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们倡导,教育中要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相对于他人教育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过把自我作为对象所进行的一切教育过程。”它的本质特点就是其在文化传递、继承过程中的自控性、自教性、自取性、自求性、自得性[17]。即学生在不受外部条件的监督与控制下,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以寻求自身的发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自觉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18]。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力量,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他就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可见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逐步提高是实现其主体性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先决条件。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切实地提高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负责任的学习态度。要建构基于信仰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其必须的一条途径,因为有信仰的教育,需要学生有为追求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而自觉、自主学习以及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能力。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不完全否定他人教育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且自我意识也并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在后天学习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但同时也不能放弃他人教育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6][8][9][10]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44、50、24、26.

  [2]肖川.建基于信仰的教育[J].青年教师,2006(9).

  [3][12]许成功.教育是一种信仰的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

  [4]方红.教育中的“儿童精神”问题辩证[J].全球教育展望,2010(1).

  [5]朱自清.教育的信仰[J].基础教育,2008(3).

  [7]牛正兰.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2007(3).

  [11]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3.

  [13]方琴.人,需要点教育信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14]赵勇.教育可以影响未来――基于教育信仰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教育,2010(11).

  [15][16]郭元祥.知识的教育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17]韩永红,侯立新.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J].教育评论,2010(5).

  [18]桑标,程渊.试论自我教育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看了“有关信仰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信仰的学术论文

2.关于信仰的学术论文(2)

3.信仰与哲学的论文

4.关于法律的学术论文

5.信息政策学术论文

28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