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论文(2)

家文分享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论文篇二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用的初探

  摘要: 教师的语言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等活动,无论是教师的讲授、提问、辅导、解释,还是演示,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它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路。”身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更应当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讲究教学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导语、过渡语及结束语的应用。

  一、导语要有“新”“异”

  导语,是指教师在一节课开始前所讲的话,既所谓的“开场白”或者是“入课语”。课堂的导语就好象乐章的序曲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开讲的几句话一定要先声夺人,把学生的心抓住,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很多教师经常是一上课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继续学习……。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特别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还没上课他已经厌倦了。我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不同,总是先想课堂的导入语怎样能做到不脱离文本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个人认为,教学导语要根据教材内容常换常新。

  1.形式新。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导语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我们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出现谜语类的小儿歌,针对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就可以采用激趣式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教材本身的谜语或者故事,也可以引用其它教学资源,一上课就把学生带进谜语的世界,直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们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文章是抒情或者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美丽景色的文章,在处理这样文章的导语时,我经常采用激情的方法,引生入境,多用情感鲜艳的语言激生入境。例如:我在上《落叶》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它不仅有蓝蓝的天空、淡淡的云彩,不仅有金色的麦田、漫山的红叶,它更有一种独特的美,那就是落叶之美。我想,老师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我们汉语言的文字美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导语的形式还有很多种类,只要我们选材而用,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2.方法异。

  “异”是指有所不同的意思,在导语中我们不仅语言上要采用多种形式,我们也要适时的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导语,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前教师导语的注意及印象。例如我在教学《新加坡街头见闻》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我结合多媒体的使用出示大量有关新加坡人文风景的图片,配上了悠扬的乐曲 ,这时老师再声情并貌地讲出开场语:同学们,这是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作者去美丽的新加坡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要把自己在新加坡见到和听到的事情告诉我们,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出示课题。

  学生在听觉视觉同时加深印象的时候,课堂的引入部分已经非常顺利的完成了。另外在语文课的导语部分,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先观察后导语、先实验后导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课堂的延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过渡语要“顺利”“成章”

  正所谓“顺则通、同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在上课或者听别人讲课时,经常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整个课堂有磕磕绊绊或者是突然教师转变话题的感觉,让人不舒服。而我们有时听名家讲课时不仅感觉名师的功底深厚更感觉到一节好课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听课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下课了。其实这就是教师过渡语运用的自然、文理通顺的原因,我个人也身受益处。

  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结束语应“韵文无穷、余音饶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结语”也不可小觑,若安排得当,更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一篇篇清新利落的好文章,无不是凤头豹尾,一气呵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1.概括总结,深化题旨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

  2.延伸话题,引来活水

  课文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为学生介绍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联的课外资料,在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之余,还为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帮助。例如每次在学习完古诗的时候,我总是再脱口而出几句名家名句,让学生根据课后补充内容,或者根据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再课后多背诵一些古诗,这样即巩固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习内容。

  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不如说是课的开始,“曲终收拨”却乐音未停,“余音绕梁”而兴趣不减,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3.情感回味,激发欲望

  回味可以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长者曾经这样说过:“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回味课文、回忆课文。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镜泊湖》一课时的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

  游船慢慢地靠岸了,一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你们还想继续欣赏镜泊湖的美丽景色吗?小作者同你们一样,对镜泊湖也是恋恋不舍。让我们共同和镜泊湖道一声再见。在即将离去的时刻,你还要对镜泊湖说些什么吗?

  同学们,希望你们有机会真的去镜泊湖游览参观,更希望你们能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无比秀丽的山河景色。

  让学生与镜泊湖再见、让学生与镜泊湖到别,在一一惜别之情中,老师在激发学生走边祖国去欣赏秀丽山河的情感,真是恰倒好处,自然流露。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只有教师的语言真正做到生动、活泼、优美典雅、使之如黏液、如磁铁粘住学生,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活跃,情绪愉悦融合,师生才能共同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里。

  
看了“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

4.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271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