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资本论学术的博士论文2000字

家文分享

  《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资本论2000字学术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资本论2000字学术论文篇一:浅析《资本论》

  【摘要】《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后人的分析中,常常将马克思笔下的思想归纳为从生产关系中阐释人类历史的必然走向。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规训与形塑”的理论进行探析。

  【关键词】资本论;形塑;规训

  一、规训和形塑,让理论映照现实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予的论述,对于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贪婪,导致资本迫切要求劳动力创造出远远高于他们本身获取的价值。于此同时,“时间的原子就成为了利润的原素”,基于利润的渴求,就必须要求工厂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例如监视、奖惩、胁迫或压抑等,用来规训工人,从而“保障对每一个时间原子的控制”,达到时间对于劳工的绝对主宰,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时间霸权”。

  同样的,在这整个规训的过程中,工人也自愿或强迫地完成了其对于自我的重新的“形塑”过程,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和认同。从“自由人”、“健全人”、“自由劳动力”中脱出,意识到自己(或者说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变成“劳力”、“商品”,并匍匐于资本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靠出卖劳动换取生活必需”,却仍旧遭受十分苛责的剥削。

  延伸而言,潘毅教授的《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就可以更加实际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女工们在打工中,在工厂中,无时无刻不是接受着规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又每时每刻在进行着形塑(从身份认同和社会接纳两个方面进行)。

  如书中所描述,资本为了追逐最大利益,多重方面对于女工进行着规训:①重复命令的机械进行以及工人手册的强迫阅读,建构起权威性;②歧视性语言的熟练运用以及固定频率的训导会议,迫使女工产生自卑心理,获取话语权;③刻意地建构地方及血缘,通过族群身份认同机制压抑整体抗争集群效应;④通过“药物”创造神秘性以控制“月经政治”,控制女工身体机能。

  这种规训,简单粗暴,效果却显而易见。全方位的规训,导致女工渐渐“失去了对于自己的自决权”,使得管理者慢慢、默默、紧紧地彻底控制住了“女工”这一群体,使其渐渐服从于资本构筑的制度,形成“集体失语”的局面(不仅仅只是指话语权,是指更广义上的权力与权益),从而有利于工厂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最终达到“异化劳动”以及“资本奴役劳动”的目的。

  与此同时进行的,就是女工们自我形塑的完成。机器、流水线、泰罗制,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法在细致研究和精心设计之后,将整个生产流程细致化、简单化、重复化。女工们所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工艺流程,机械重复制作章程,成为没有思想的工具而已。

  当我们将现实和理论一一比对之后,让我们来普遍衡量规训和形塑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措施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女工们普遍感到自己是一件“商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通过“资本规训”、“自我形塑”以及隐性却无处不在的“时间霸权”,资本及其所有者完成了目的,疯狂压榨女工,压榨并夺取她们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当平庸对话恒常

  1.现代社会本质上,是资本极权社会

  集权和极权,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为不同。集权,强调的是形式上的专制;极权,则是全面的独裁。所谓资本极权社会,就是资本的独裁,是被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位成员无疑义的认同并遵从的。这无疑就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

  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相比起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进步,比如政治上更加民主,例如政治权力普遍的广泛的父死子继的终止和废除,这在不久以前,还被认为是合理合法、天经地义。

  这样就引申出有意思的论述,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的趣谈和预测一般,未来的更高阶的社会形式中,会不会也因循惯例,废除现在看来合理合法的经济权力的继承制?

  2.剩余价值理论没有也不会过时

  权力来源于契约,是社会规则的孕生和集合,同时也直接来源于物质生活活动。马克思认为,物是社会关系的对象化。所以,我将剩余价值创造本身理解为在现代社会中人对人的征服和压迫,应该也不会偏离马克思的本意。

  严格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其实本不在经济学的范式和框架之内。我理解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更偏向于社会权力构架。同时,由于竞争(广义上的)的逼迫,伴随着资本的扩张,剩余价值被不断生产出来,意味着更多人被更大强度的压迫和剥削,作为一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定律,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3.资本主义与新教,共产主义与“无教”

  回顾历史,奴隶社会的奴隶,其基本命运就是作为主人的工具,甚至不能称之为“人”;封建社会的佃农,则终生为地主奉献自己辛苦的劳动果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则隶属于资本。――本质上,从属、宰割和依附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从信仰上来看,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崇拜十分明显。封建社会由于分裂的独立土地和局限的封建经济,形成了多神宗教、多元崇拜。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唯一统治,导致一元化____(即普遍意义上谈论的“新教”)崇拜的兴盛。而未来更高级的共产主义中,由于去除了压迫,唯物主义、辩证观点的思想最终会带来“无宗教、同信仰”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原著;曾令先,卞彬,金永编译.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高新军著.揭开历史发展之谜《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王峰明编著.资本论(第1卷)导读(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1

  [4].孙承叔著.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6

  资本论2000字学术论文篇二:《资本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提要] 人力资本学说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萌芽,以研究在《资本论》中隐含的人力资本思想。

  关键词:价值性;增殖性;差异性;独占性和可转让性

  资本是指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即可以获得超过其价值的价值。少数的经济学者认为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要使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它就必须具有资本概念的一般特性与实质内涵,即价值性、增殖性、差异性、独占性和可转让性。这些经济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化资本相对的形式,不具备以上四种特征。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最早始于亚当?斯密,后来李斯特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他主张把教师列入生产者之列;人力资本学说的赞同者还有西尼尔,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使人力资本学说得到发展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他们重新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且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挣得收入量化来深化对人力资本的理解。当然,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非西方经济学家的专利,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多处闪烁着人力资本思想的光辉。虽然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明确地使用过人力资本概念,但却有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和相关理论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相通之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一、人力资本的价值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止一次提到劳动力商品,作为商品的劳动力自然具有价值。马克思认为,“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水平状况下维持自己”。此外,“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马克思还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消耗的价值总和中。”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从以上论述中可推敲出以下三点:

  1、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表现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2、阐述了教育和训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途径,并认为教育费用应该包含在劳动力价值之中,由资本家来支付。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在马克思看来是从属于资本家的,是被动的,这个过程的发起是为适应剩余价值的生产,由资本家组织完成的。

  3、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这里他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国别(地区)差异、价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通的。

  二、人力资本的增殖性

  马克思认为,所谓资本,其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同时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一区分使我们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关键,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里所讲的“可变资本”,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

  马克思指出:“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产品的形成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就是价值已经增殖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它们不过是原有资本价值在抛弃货币形式而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

  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上没有一个人能比马克思认识得更深刻、论述得更清楚。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仅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且也为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在生产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这个思想和结论实际上被后来有关人力资本的各种经验和理论研究印证,直到今日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在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差异性。单个的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的不同会导致其所获得的技能不同,也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同。即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的差异性。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纺纱与织布的劳动是不同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不同的。马克思就是通过将劳动区别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来区分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了当社会财富的创造越来越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候科学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作用。他指出:“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了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一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了另一种从属的要素”。马克思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别,不同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形成的价值量也就不同。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这也印证了一些国家经济所取得的大幅度的进步。

  四、人力资本的独占性和可转让性

  所谓人力资本的独占性就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能通过同人力资本之间的所有权或产权关系实现对增值部分的索取。人力资本的可转让性就是指人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人力资本兑现,来获得报酬。将两者综合起来就是人力资本的产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劳动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社会采取契约形式,给予工人完全的人力资本私有机制。虽然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属于个人私有的特征,但具有极强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依附于人而存在,并以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在幼儿时期,无人力资本存在,随人的年龄增长,人力资本逐渐步入形成期、收益期和消费期;第二,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并得到价值增殖,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物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的价值。

  五、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总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其思想主要分布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定义、价值构成、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差异性和产权特征等,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角度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拓展了理论视野。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和经济剩余的归属性,虽然没有进一步针对具有资本一般共有的增殖性的人力资本的效率作更多的深入研究,但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为当前我国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投资特性,更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建立更好的人力资本报酬机制以及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依附性,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提供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中,马克思关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和交换,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确定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他的理论与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相通的,说明了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学说的肯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1.6.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Jacob Mincer.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资本论2000字学术论文篇三:《资本论》与现时代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阅读有其很强的必要性,通过阅读《资本论》学习马克思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前人的著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深刻阅读《资本论》的基础上,对《资本论》与现时代的关系进行把握。在时代的变化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既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又不能墨守成规地教条式发展,这也是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现时代

  《资本论》这部巨著倾注了马克思一生的心血,这也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在本文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读资本论,其次就是资本论与现时代的关系。下面粗浅地谈一下笔者对上面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读《资本论》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笔者就听过《资本论》的大名,当时对这部巨著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道听途说觉得这是一部很“高深的”巨著,而现在自己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那么也就很有必要去阅读《资本论》了。而阅读《资本论》的必要性不在于要完成一项任务,而是要通过这部书去了解马克思,了解他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即使这样在阅读《资本论》之前笔者依然心理惴惴不安,觉得也许会很难。而现在笔者总结了一下当时会觉得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翻开难。由于资本论给大家留下了一种很难的印象,所以大家很少去把它翻开,这样就没有开始了。大家可能认为那么厚的书很枯燥,其实,书那么厚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列举的大量的事实。所以,事实使它有较强的可读性。二是脱离背景。大家现在看资本论也许没什么感触,但是,在当时,很多工人是含泪把资本论读完的。他们会有很多共鸣,知道了自己苦难的原因。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想一想,也是能够理解的。三是理论难。在资本论出版序和再版序中,马克思都勉励我们去读,所以大家不要被难倒,只要翻开了,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兴趣,并且有很多收获。而且,虽然没看过的人,对资本论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资本和价值是这部书的主旨。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学习方式始终是以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前人的著作,他阅读了魁奈、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他阅读这些人的著作的方法是极为明确的:正确的论述引以为据,错误的论述则加以批判。绝不迷信权威,《资本论》也是在这样的批判中完成的。

  首先,《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它教给我们一种研究思路,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就是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解释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这是它的主题。资本论在上述思想的论述过程中,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采取多层次的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的体系。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比较,采取这样一个思路。就像我们分析一个人,某人的特点是什么,我们马上就说张三这个人怎么样,这是浅薄的。那么科学的研究是把某人采取多层次的一般和特殊比较。

  其次,我们需要梳理清楚资本论的内容。《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三,《资本论》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二、《资本论》与现时代的关系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博大精深,其中的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轴心,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财富在一极的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强制性解决。资本具有冲破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征服全球的冲动,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暴露出来。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股份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历史条件的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在当代还是否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资本主义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终点的幻觉,《资本论》被提出过时了。然而,历史前进的车轮并没有停止。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在全球迅猛扩张、飞速发展的同时,它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随之迅速暴露出来,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国际垄断资本对全世界资源的掠夺,以及2008年以来始于美国的严重的全球金融风暴,再次显示出了《资本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资本主义的命运正如马克思在评论自由贸易时所说的那样,“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将是无产阶级解放。”[2]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越充分,其内在的矛盾也就越尖锐,其自身的危机也就越深重。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3],从而使矛盾和危机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区域里爆发,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和辩证法。

  《资本论》研究的方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要讲究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这个基本的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具体到《资本论》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两条。一条就是,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强调,不能有人为的因素。马克思陈述时,他说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某些人看到了资本主义也有不少的弊病。想跳过去却跳不过去,那么封建社会的发展必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他很强调。像过去搞计划经济想跳过商品经济,回过头还要搞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是不可越过的阶段。这是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经济时强调自然性。另外一点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强调要研究矛盾,矛盾的运动,研究内在的矛盾。他强调这样两点,他的基本方法就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方法论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研究经济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抽象法。抽象法很复杂,把它归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具体到抽象。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理论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来的最具体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出发。大家看到资本主义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世界五花八门,那么就从这个现象开始。从具体到抽象,就是通过对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若干抽象的概念,得出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比方说商品,商品是由衣食住行、衣服鞋袜等,经过分析以后得出“商品”的概念,用商品来界定衣食住行,各有各的叫法。商品进一步剖析,商品有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又进一步得出概念。商品交换的发展又进一步进行理论剖析,又发现货币这一概念。商品要借助货币进行交换,那么货币又是一个体系,也有系统的概念,金属货币和纸币。货币进一步发展,可以成为赚钱的手段,变成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说对复杂过程的研究要从具体出发,得出若干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抽象法的第一点。第二条反过来,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若干抽象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组合为一个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经济规律的科学认识。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百科全书,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书。有人说它是理论保护,现在说它有些理论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当中有大量的内容。所以资本论这部书是不能丢的,不能淡化。我们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学习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但每一代马克思主义都有它自己理论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6.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


猜你喜欢:

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2.马克思哲学论文3000字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2000字

4.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

5.马克思资本论经典语录

6.生活中的哲学论文1000字

    260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