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术论文
高中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学习啦小编整理了高中政治学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高中政治学术论文篇一
高中政治课阅读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成为改革的热门话题,课本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我认为,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从阅读教学角度讲,课本是学生阅读的蓝本。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渗透对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一、把课本读透,前后联想地读,
(一)重视“引言”──使学生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对“引言”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第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第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第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无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旧课的复习,我们都应谈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二)板书标题──使教和学“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个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标题的板书,最好用彩色粉笔把主要标题加以突出,通过视角的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复习时,把各个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生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三)区别字体──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基本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使学生熟悉教材,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吃透。
(四)层层追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般地讲,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教师应该告诉学生,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变成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五)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讲授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六)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咬文嚼字地读,把课本读准
(一)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的、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哲学名词“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现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了。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团结-批评-团结;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8%的学生做错。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或用提问的方式,或“故弄玄虚”地出错,或要求学生“判断改错”,引起学生对易混词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三)抓住近义词──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练习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旁批。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例如,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0,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002年某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1) “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2) “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3) “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4) “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5)“双赢”→“共存”→对立统一的观点; (6) “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7) “利大于弊” →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四)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实质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重读关键词的方法,暗示学生要抓住这些知识的重点,或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词画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笔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