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理调查论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康复科患者的心理护理采用一对一的个别心理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患者心理调查论文,供大家参考。
患者心理调查论文范文一: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教育论文
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恐惧心理
肢体突然受到意外创伤,缺乏思想准备,超出了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极端恐惧心理,表现为烦躁、紧张,痛苦,易暴易怒,哭闹喊叫,难以自控等,而且疾病本身对患者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如血气胸患者可产生极度的胸闷窒息感、呼吸困难,休克患者胸闷、气短、创伤性疼痛等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患者外伤出血,紧张不安,多见于年老者;害怕缝针带来的疼痛,以女性居多;患儿看到家长紧张,容易造成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
疾病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不了解病情与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产生焦虑心理。(1)患病性焦虑:急诊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应激的反应。所有的急诊患者都担心清创后的后果而表现为精神不振,卧床不起、徽言、食欲差甚至拒食、失眠、暗中落泪。(2)分离性焦虑:急诊患者清创后离开与其所熟悉或所依赖的人和物。受伤后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可能因此中断工作和学习。有的担心容貌变丑难以面人;还有的担心失去配偶或恋人。老年人则担心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儿女,因此这些急诊患者大多数拒绝清创治疗,情绪烦燥。(3)适应困难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诊患者清创前后不适应病人角色和不适应新的生活规律和方式。
1.3抑郁心理
伤情已诊断明确,已脱离危险期,肢体及头、面部伤残已为患者了解。心理由恐惧转为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事无兴趣,对手术效果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等。
1.4失望心理
失望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此时肢体及面部伤残已成定局,即使医生妙手亦难恢复患者昔日风采,必然为以后的择业或婚恋等造成困难,使患者心灵再次受到打击,产生严重的失望感,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等。常常表现为目光逼人,呐喊不止,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1.5过分紧张心理
这类创伤患者受的伤势并不重,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估计发生偏差及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而产生过度紧张心理,强烈要求医生作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激化性行为,情绪异常激烈,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很被动。
2根据清创的不同时期进行心理护
2.1术前心理护理
创伤多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所以起病急,病情重,患者面临着生与死,伤与残,多有恐惧感,不知所措,反应比较迟钝,甚至产生过激心态。应加强患者的心理观察及护理:(1)首先,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等有效积极明确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2)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同情其感受,与其一起分析焦虑和恐惧产生的原因及不适,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恐惧的因素。向患者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3)争取其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解除因受伤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能力及经济状态等发生影响的后顾之忧。指导家属不要在病房谈及经济困难等类似问题。(4)帮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应用松驰疗法如按摩、听音乐等。允许患者哭泣,以帮助其祛除肌肉紧张。(5)为患者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其与具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及亲友接触。指导家属对患者做一些理解、安慰开导及积极的心理安抚帮助患者总结以往对付挫折的经验,鼓励其积极、健康的处事方式及行为。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6)正确引导患者正视伤残现实,与其共同探讨人生目标,使之身残志坚,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中心理护理
病人一旦进人清创室,便感到孤立无援,患者往往表现很敏感,容易猜疑,对生、死、伤、残猜想的很多。特别是在手术当中对医务人员的动作、表情甚至走路速度也特别注意。所以护士不能离开其身旁。(1)协助病人处在一个既舒适又利于手术的体位,同时给病人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2)告诉病人手术中不会感到疼痛,使其放松。(3)手术进行中,要密切观察病人,重视其心态,关心其感受。如病人感到孤独和紧张时,要嘱其放松,并教其深呼吸;病人感到口唇干燥时,用湿棉球湿润其口唇以缓解不适之感;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与病人交谈、欣赏音乐等转移注意力,降低痛感。如果非必要,则不要先给病人打上输液针,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让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产生安全感,从而缓解紧张、孤独的情绪。(4)手术中所有人员要表情如常,集中精力配合手术,动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也不要说使患者产生误解的话,以缓和紧张、恐惧的气氛,保证手术顺利的进行。
2.3术后心理护理
清创手术后,要进行适当的术后心理护理:(1)患者关心较多的是手术成功与失败,是否影响今后工作、生活、家庭和事业等。忧虑重重,思想压力很大,尤其是多处外伤、骨折的患者,很关心创伤处功能的恢复。特别是术后疗效进展缓慢者,值班护士应多巡回病房。根据不同年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和所受教育不同的心理微环境,了解病情及时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主动协助患者排忧解难。(2)由于术后部分患者伤口疼痛难忍,表现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此时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此手术正常反应的表现,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予关心照顾,使其有充分的休息,促进伤口的早日愈合。(3)术后康复指导,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适当活动关节,动作要轻柔,以不使切口疼痛加重为原则。分类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对在校学生,伤口未愈合前勿剧烈运动;对老人要强调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随时有人陪护,特别要注意直接涉及切口位置的运动。(4)护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并取得家属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3结语
总之,急诊患者的清创术前、术中和术后心理护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为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调动患者内在的心理因素,使心理护理真正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1)配备专人进行心理护理,要求责任护士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关心、同情患者,让其感觉到责任护士就象她的亲人一样,和蔼可亲。(2)心理护理要求责任护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技巧要求:①用安慰性语言;②鼓励性和积极暗示性语言;③劝说性语言。(3)最终达到调节和疏导患者的心情,消除消极、错误的思维,面对现实,增强和巩固对现实环境和对挫折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
患者心理调查论文范文二: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心理健康论文
1对象与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遵循自愿原则,将2007年7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喉癌行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纳入本研究。问卷由研究者发放,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5%。本组全部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1.17±14.21)岁,丧偶3例,余配偶健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7例;仍需工作者3例,其余为居家闲置;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者2例;与子女同住者12例,与妻子独居者5例;有吸烟饮酒史者15例,单纯吸烟者3例。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编制,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相关资料。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由患者填写或患者口诉,研究者代笔。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用于测量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本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及1个附加因子,即其他(代表睡眠和饮食)。采用5级评分法,1~5表示从无到严重。按常模的分析结果,部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阳性症状痛苦水平越高。
1.2.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SQ)
用于测量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的应对方式。包括62个条目,归纳为6个理论应对方式因子,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按是、否计分,通过分量表条目之和计算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因子分越高,说明该因子被采用的频率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根据资料性质不同采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本组(SCL-90)总分为(124.25±26.12)分,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因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中阳性因子检出率合计为51.35%,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
2.2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
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自责、退避、幻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该类患者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
3讨论
3.1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组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中,(SCL-90)阳性因子检出率合计为51.35%。各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焦虑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引起病人痛苦体验。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的情绪因各种因素起伏变化,担心康复、发音、吞咽、进食、家庭经济情况、自我照护等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这种心理状况随即带来消极的应对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极为不利。
3.2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方式,也是个体面临有压力的情绪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行为。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永久性气管造瘘患者积极与消极应对共用。说明他们处在心理应激事件时,与常模相比,既有强烈渴望生存的一面,又有康复、发音、吞咽、家庭经济、自我照护等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负性心理。从表2显示,患者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心理状况呈负相关,说明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而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从而保持积极心态。
3.3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
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在经历了大量检查、长时间手术、高额医疗费用后仍然要面对失音、嗅觉改变、气管终生造瘘等一系列的自身形象和语言交流缺陷改变。造瘘口需经常清洗、消毒且多痰,这些严重影响患者形象和社会交往,给患者及家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患者认为因病拖累家庭,不能正视带病生存。医护人员应学会各种沟通技巧,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不良情绪,增加生活勇气,积极面对痛苦,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给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教会患者自我护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劳作,促进患者独立生存,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的敏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心理调查论文相关文章:
1.病人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