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疗法在疑病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谢桦分享

  本文旨在研究疑病障碍在各种精神疾病中形成的条件及加重的因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疗法在疑病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心理疗法在疑病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研究心理疗法在疑病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艾滋病门诊2012年3月-2014年5月接诊的67例疑病障碍患者,采用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认知心理疗法,治疗前后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疑病(HS)和抑郁(D)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变化进行比较,并评价疗效。

  帕罗西汀是新型抗抑郁药物,研究已证实其对各种恐惧症有一定效果,本研究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进一步促进了患者各症状的改善,提高了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理咨询门诊2012年3月-2014年5月接诊的67例疑病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ICD-10)中疑病障碍诊断标准,临床相关指标检查结果阴性,但均自认为患有躯体疾病,并有一种或几种精神和身体症状。采用自愿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18~63岁,平均(34.2±11.6)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3±0.5)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7~61岁,平均(32.7±10.2)岁;病程2~6个月,平均(4.2±0.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相关知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疗,并给予帕罗西汀片口服,初始剂量为20 mg/次,1次/d;根据效果和不良反应调整剂量,最高不超过60 mg/d,疗程为8周。

  1.2.2 心理疗法 研究组3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咨询关系和健康卡片,根据MMPI和SCL-90测试结果及病史询问沟通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确定患者均无重性精神病,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并根据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通过以下几个治疗途径进行心理治疗,(1)认知疗法:心理疾病亦可导致明显的躯体症状,指导其通过学习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第二步确定问题,引导患者进入特定的问题范畴,在交谈中层层剖析,诱导患者自己发现对疾病认知的不合理性和不合逻辑性,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2)森田疗法:在患者提高认知的基础上运用森田疗法,在“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理论指导下[1],指导患者学会承受,不强制自己与症状对抗,而是泰然接受,带着症状积极面对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3)心理辅导: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及经历进行个性化指导,让患者运用想象、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焦虑心理,并布置简单的任务,如探望朋友、与朋友聚餐等,让患者带着症状完成,并在下次就诊时及时反馈,交流任务完成情况及感受,对完成任务的患者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疑病(HS)和抑郁(D)量表进行精神检测,计算出原始分加K分校正,并查表转化为T分,T分>60分为异常;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躯体化(>36分有明显不适)、强迫症状(>20分表示有强迫症状)、抑郁(>26分为轻度抑郁,>39分为中重度抑郁)、焦虑(>20分为焦虑,>30分时则不能安静,有神经过敏表现,极端时可致惊恐发作)、人际关系敏感(>18分为敏感)、敌对(>12分时不易与为相处,>18分则容易出现敌对思想)、偏执(>12分时有轻度偏执,得分越高越严重)、恐怖(>14分有恐惧)及精神病性(>20分有轻度精神症状,>30分时有明显的精神症状)九个因子进行检测,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3]。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所有精神和身体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疑病观念消除,能正常认识自我,社会适应良好;(2)显著进步:精神和身体症状明显减轻,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基本能正常认识自我;(3)进步:精神和身体症状有所改善;(4)无效:精神和身体症状无改善或加重[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除敌对因子无明显变化外,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五种因子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八个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PI中HS和D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MPI中HS和D量表T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MPI中HS和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均以上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PI中HS和D量表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HS量表T分

  D量表T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36) 72.6±11.7 63.8±9.3* 70.1±9.4 62.3±8.4*   对照组(n=31) 73.1±9.8 69.2±7.6 70.7±9.6 67.6±8.5

  t值 0.3329 5.4210 0.5971 5.1048

  P值 >0.05 <0.05 >0.05 <0.05

  *与同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541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n=36) 5(13.89) 16(44.44) 11(30.56) 4(11.11) 32(88.89)

  对照组(n=31) 1(3.23) 5(16.13) 15(48.39) 10(32.26) 21(67.74)

  3 讨论

  疑病障碍是一种因身体不适,坚信患有身体疾病,但临床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并无躯体疾病存在,但患者依然相信自己身体有病,对医生的解释难以接受,该病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往往为一些生活事件引发起病。其精神症状常表现为疑病、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身体随着精神症状的加重可同时出心悸、胸闷、疲乏、眩晕、出汗、体重下降及睡眠质量差等症状,患者常反复进行身体检查,当相关检查结果为阴性时心理负担可暂时缓解,但不久疑虑会再次出现并再次求医,如此反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5-6]。

  MMPI中的HS量表是为疑病患者而制定的;D量表是为评价抑郁症候而制定的,该量表经多个国家试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7-9]。本研究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疑病(HS)和抑郁(D)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各种症状进行系统地评价,从治疗前的得分情况显示,患者治疗前MMPI中HS和D量表的T分均在70分以上。SCL-90是全面评价患者身体和精神症状的工具,从治疗前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偏执评分明显偏高。综合分析显示,疑病障碍患者中大多性别敏感和固执,具有不同程度强迫症特点,对自身的健康非常重视,当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容易出现严重的预期而无力应对,出现焦虑,并因此而导致各种精神和躯体症状出现,如不加以纠正,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10-15],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单纯的药物治疗虽可降低焦虑情绪,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心理疗法,促进了患者各方面症状的改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八个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MPI中HS和D量表T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P<0.05),说明心理疗法可针对疑病障碍有明确的疗效。

  综上所述,疑病障碍是躯体心理性疾病,对疾病片面性认识和误解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疗法可明显促进精神症状的改善,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关文章:

1.临床路径结合路径化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的应用论文

2.药学保健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实施策略探讨论文

3.急性心脑血管病人的院外急救分析论文

4.浅谈糖尿病的护理论文

5.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论文

6.医院工作中病案信息技术论文

7.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探析论文

    51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