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全文如下:
摘要:作业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因其内涵被误读、设计不够合理、评阅与反馈效用不高等问题长期备受诟病,“减负”也一直未能真正落实。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契机,积极心理学为作业改革提供了适用的新视角:拓展作业积极功能,树立积极作业观;优化作业设计策略,改进作业评阅方式;提高作业反馈功效,以积极作业为纽带,增加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帮助学生实现蓬勃人生目标。
一、作业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应然趋势
(一)作业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布置作业往往是针对考试升学,注重强化训练学生考试知识点,导致师生对作业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作业设计不够合理、作业评阅与反馈效用不高等问题不断出现。由于作业不合理致使学生抄袭、厌学、逃学等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因作业无法按时完成独自甚至相约自杀的新闻时见报端。作业改革问题不容忽视,而由于对作业的认识偏差和教育现实,取消作业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教育部于1994年、2000年曾出台专门文件对作业布置进行规范,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义务教育”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传统作业弊端诸多,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通过刻苦努力地学习,通过自觉完成作业而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达成预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00年初,林崇德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就学生“减负”问题撰文,认为“减负”有必要从各方面对作业进行改革,但更要重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业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它本身的内涵价值被功利的应试体制所忽视,如果由于作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而将作业废除无疑是将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作业改革的应然趋势。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1],是对传统心理学关注异常心理、忽视大众心理需求的平衡。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积极教育应运而生,国内学者对积极教育的定义是“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2]。我国传统基础教育强调“短板效应”,视学生偏科为大忌,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薄弱学科的补救上,无力使优势学科更上一层楼。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分数将不再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指标,学生不用再耗费巨大精力补救薄弱学科,转而得以钻研自己的兴趣学科,提升自己的优势学科。随着高考这一“指挥棒”的转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以往的改革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对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作业的研究不够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必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作业改革路径探讨
马斯洛说,教育就是要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不只是让人感到幸福,提高生活满意度,而是要使人生更加丰盈蓬勃,并提出实现蓬勃人生的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3]积极教育理念在我国古来有之,《学记》中就有“长善救失”,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改革应破除传统作业狭隘的温书功效,重视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作业改革新路径势在必行。
(一)正视作业内涵价值,树立积极作业观。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即有对作业的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家庭作业,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4]。作业既是教师交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的一项重要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传统应试观念下的作业主要具有温习功能,一些教师甚将作业功能异化,将作业转变为惩罚学生的工具,学生害怕作业、仇视作业也就有因可寻。我们要转变对传统消极作业的认识,发挥作业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及情感体验方面的积极功能,逐渐形成积极作业观,让学生不再视作业为“天敌”,而视为“良朋”,乐于做作业,主动努力完成作业。
(二)优化作业设计策略,引导积极投入。传统应试教育作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考试重点,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多为课后练习、各式各类练习册和试卷的纸笔作业,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重复训练,学生的情感态度、实践创新能力则被忽视。
心流理论指出学生无法享受学习过程,发挥出真正的潜力,其真正原因是学生接受的任务过难或过易,任务过难而技能不足时学生便会感到焦虑,而技能程度高超任务过易时学生则会感到乏味。因而,教师设计适当的作业非常必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于作业的完成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心流。
(三)改进作业评阅方式,增加积极体验。传统作业批改只关注答案结果,非对即错,机械批改,忽视学生思维过程。作业批改一般由教师全权包揽,学生没有参与作业的批改,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沟通与互动,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评意识、培养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5]评阅作业应改进批阅符号,用问号替换传统的大叉,不武断判决学生对错,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不给学生贴消极标签,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只是暂时的,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改进批阅作业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积极思考,不惧殚犯错。如此,作业逐渐变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园地,增进师生相互的了解,促进积极人际关系的形成。
(四)重视作业反馈效果,促进积极成长。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整个作业的过程由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只有被动完成任务,师生间多是简单粗暴的答案交流,缺少情感交流。作业改革要改变这种状态,要由以考点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作业转变为以成长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积极作业。要以积极作业为纽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积极情绪,师生间进行良好的交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良好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能体会到来自周围的支持的力量,体验到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孤独无助等消极情绪,增加快乐与勇气等积极体验,从而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成为幸福的和谐的人,实现蓬勃人生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