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谢桦分享

  教师心理是支撑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对人才存在 重引进、轻培养 的现象,导致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全文如下: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健康的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生活美满的前提条件。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主要是指具有的体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同时也与科学的饮食方法、良好的口腔卫生、足够时间的休息和放松等有关。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具有正常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以下一些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对人有敌意、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等。

  按理说我们物理教师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具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加上豁达、开朗的个性,一般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心理失衡问题,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压力,教师面临着社会舆论与学校、家长的多重压力,加上职称评定,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绩效工资等新的考评模式,使教师不再有“象牙塔”中的安稳之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上的机械性重复与生活上的单调乏味,一旦有什么心理压力,很少能找到排遣或化解的渠道。

  教师的职业同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当然也需要心理健康,否则无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但与教师相比,这些职业的工作者如果心理不健康,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局部的、个人的,而一个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它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由于教师不仅是社会活动者,而且是学生的表率,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另外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身心必须是健康的或超健康的。

  针对我们教师中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虽然需要社会、学校共同帮助解决,但我们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我们自己解决。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此,我们认为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讲究个人卫生,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第二,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教师存在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职业适应不良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业观念上的问题和职业行为上的问题。职业观念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如何评价教师职业的价值,它对社会的意义和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是否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师的工作等。职业行为则是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

  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有自卑感,而其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因当年自身的、家庭的条件所限进入了师范院校;或没能找到更理想的职业,为了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或认为教师职业有假期,平时不坐班,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和小孩子打交道比较容易等等。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为了轻松,他们都是将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非自己理想的追求,更少想到对社会的贡献。持有这样职业观念的教师必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既然相当一些教师不热爱教育工作,当教师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来就不喜欢学生,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体验不到快乐,而只有厌烦;这种厌烦情绪就必然使教师较少关注有关领域的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而不学习和不钻研的结果则导致信息和技能的匮乏,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有效的教育技能,反过来,又使自己感到无效能;无奈的选择使人缺乏进取心,更谈不到创造性地工作,只感到教师工作的平淡和重复,琐碎和无聊,于是得过且过,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必然从心理上患得患失,感到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

  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各种不适当行为。例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就埋怨学生差,班级人数多;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总觉得工作量大,工作马虎,敷衍了事;对学生要求苛刻而且随意性强,稍不如意就讽刺谩骂;视学生为自己获得名利的工具,因此不能一视同仁,认为后进学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成绩,给自己找了麻烦,坏了事,而歧视甚至想方设法排挤打击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自我中心,斤斤计较,虚荣心强,经常怪上级无能,责备同事不友好,人际关系恶劣。至于那些当教师本来就是权宜之计的人,则一有机会就会立刻离开,另谋高就。

  二、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这里所谓的外部要求可能是他人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所以做教师的人尤其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躯体症状有疲劳、肌肉紧张、躯体失调、颈疼、背疼、全身发紧,进而有头痛、胃溃疡、高血压和结肠炎等病症出现。智力症状有决策能力降低,拒绝接受更丰富的信息,不能集中思考问题,思维刻板,不能应变,更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绪症状主要有:否认一责备,开始时表现为对他人的否认和责备,后来就变为否认责备自己;愤怒一压抑,外部表现出来的是愤怒,内心体验的是压抑,偏执,担心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头脑里有假想的竞争情境,不信任他人,也无法与人合作,并因此感到苦恼;自我贬损,缺乏成就感,并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无助”,失去工作动机。行为症状有:厌倦工作,早上害怕上班,一天都在焦虑地等待下班,工作如同苦熬岁月;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只要有可能就逃离教学情境,也不愿与其他成人交往,怕暴露自己的抑郁、焦虑或失败感;攻击他人,看谁都不顺眼,吹毛求疵,讽刺同事,批评环境,对学生挖苦、谩骂,滥施惩罚;玩世不恭,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毫无责任心,对一切都不以为然;工作效率低,始终在忙碌,然而没有效果,工作上经常坐失良机,有的人常借故请假,甚至无故旷工。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发现,在教师中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确应引起社会的注意。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调查发现,在校内除工作关系以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教师只有16.99%,与校外人员保持交往的只有11.49%。教师人际交往较少虽然有工作繁重、时间紧等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个人存在心理障碍。

  1.认知上的障碍

  大部分教师独立性较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因此不太重视人际交往。另外,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业余时间渴望独处。

  2.行为方式上的障碍

  中小学教师在长期和未成年人交往中形成特殊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语气,当他们与其他人交往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就会表现得“好为人师”,使他人不易接受。长期管理年龄小的学生使教师观察细致,考虑周到,如果不有意识地调整,在与人交往中便显得繁琐絮叨,不得要领,也影响他人情绪。这些不适合与成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导致教师人际交往的不成功。

  教师能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做些什么

  1.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善待自己,关心和帮助自己,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2.调节职业态度

  如果还想继续从事教师工作,至少在短期内仍做教师,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既来之,则安之”,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工作兴趣,改善工作态度。当教师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时,就会体验到成功和乐趣。例如,当我们总是死死地照本宣科时,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当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钻研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并经过努力使教学效果大有改善时,不但可以使工作丰富化,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功效感,于是教师的工作态度会有所改善。

  3.修正不合理信念

  情绪与认知是紧密相连的,当人的信念与现实不一致时,会感到挫折,易产生消极情绪。头脑里如果不合理的信念太多,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那些追求完美的人,追求绝对公平的人往往对外界有太多的不满,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就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是不现实或不合理的。教师的挫折经常来自学生不如人意的表现。这些表现之所以能使教师感到挫折,是因为教师有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学生不应该犯错误”、“我讲过了,你就该会”等等。而事实上,这是不实际的,因为人不可能永远正确,更何况学生是未成年人,更不可能完全正确、永远正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各不同,不是每个学生听了课就能全部掌握的。如果教

  师能够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就不会感到挫折,也就不会生气、失望,也就不会出现不适当的行为了。因此,教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符合实际,尤其重要的是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4.学会应对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应付压力,不怨天尤人。

  5.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在社会生活中较成功。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而且要打破封闭的学校范围内的生活方式,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社会为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做什么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育行政部门应非常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批评处理上,更需要有切实的指导和辅导,使他们矫正不良的行为方式,提高教育技能,促进职业社会化,提高成熟度,达到良好的职业适应。校长要提高教师心理保健的意识,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注意发扬民主,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建立有序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总之,要为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2.全社会都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树立教师的社会形象,使教师的职业成为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使教师真正走出“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王”的历史阴影。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培养高素质的人不是教师孤军奋战能完成的。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不能把它只看成是教师的责任,把教育上的一切问题一股脑地推到教师的身上。过高的期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过重的工作负荷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杀手,只会使教师更无效能。

  伴随教育改革的进行,必然会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师不合理的工作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但无论何时,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强有力的促进因素。

相关文章:

1.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2.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

3.幼教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6.易班平台中高校心理健康浅析论文

    45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