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论文

谢桦分享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等。所以,如果希望推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的革新与完善。本文便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构建

  纵观现状,由于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均处于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许多学生都处在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在这种心理阶段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多变,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体心理走向不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便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性教育策略,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有效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

  一、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阐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这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社会性,人便是社会的人。所以社会因素便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由于以下几项原因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其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非常容易面对人格扭曲、价值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这便容易促使学生形成迷茫、悲观、失望甚至消极等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存在负面心理问题的学生,便很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其二,面对着当前多元化的世界,大学生们一旦走出校门则需要承担着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就业紧张感不言而喻。在这种压力之下,当代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惧、过度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失衡;其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中的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的状态,传统道德思想正与现代生活方式交织并存着,促使许多高校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被不断推翻,当代大学生对于新旧观念的整体整合能力还有所欠缺,便非常容易产生心态失衡心理或到的困惑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阐述

  众所周知,家庭乃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更是直接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其中,父母的教育模式、教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整体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众多因素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永久性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家庭成员的影响十分深远,非常容易导致家庭成员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异常。针对于该问题,也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当代大学生所处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家长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与此同时,父母对于子女的成才期望又过高。如此一来,当代大学生极容易养成依赖性强、骄横任性的心理;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其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均认为成绩能够决定未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谈。这便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与社交能力均受到影响,仅仅注重知识与智力教育;其三,城乡差别导致收入悬殊问题。可以说,家庭经济因素往往会决定学生的成长性格。部分大学生除了需要应对学业竞争压力以外,还需要承担高额学费与日常生活开支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过重的心理负担问题非常容易导致其心里不平衡,最终出现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阐述

  自高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条件、人际交往背景的变化,促使许多大学生均背负着极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学生对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不满意,认为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差过远。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很容易促使其出现冷漠、压抑、沮丧、烦躁等不良心理倾向。但是,观其现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滞后,例如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不曾步入正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有待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严重欠缺等等。换者言,高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均不曾跟上当代大学生变化、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发展无法健全。当前,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三个十分显著的倾向:其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强调与心理医疗教育,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理论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均缺乏重视度;其二,许多高校均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全部用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其三,运用心理课程教育取代日常心理辅导。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现代传媒的侵蚀问题阐述

  传媒本身是向用户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载体,它具有具体形象、传播迅速、导向性强、信息含量大以及覆盖范围广泛等众多优点,深刻影响着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交流的过程当中,同样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但是,也同样会受到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毒害与侵蚀。正如同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公共舆论的传递过程中,真理与无穷的错误会直接混杂在一起。”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形成阶段,并且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故此,现代传媒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侵害非常明显。

  五、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阐述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发展虽然早已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依然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的他们,内心非常复杂多变,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结的心理。这一时段,如若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无法调节好自我心态,便非常容易对周遭事物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形成心理失衡的情况,造成自我否定、心理障碍、价值取向缺失以及道德失衡等问题出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乃是一件持续发展状态的事情,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但是,只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高校教师共同努力,终有一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3(06).

  [2]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07).

  [3]王振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04).

  [4]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08).

  [5]张彦.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试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贫困生自身发展还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是解决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为贫困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是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强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学会关心他人、回报社会是促进贫困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家庭背景及生活环境等等因素,他们有同龄大学生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涵义解释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一般分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两档。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主要指孤儿;低保家庭学生;烈士家庭的学生及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和列入农村五保户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是指:单亲家庭;来自老、少、边、贫穷地区的学生;家庭成员中上学消费人口较多;来自农村无18—55岁的青壮劳动力的学生;家庭成员下岗且无稳定收入的学生及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等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生活环境、消费观念、价值观的差异,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紧张心理

  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或城市低保的家庭。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及周围家境好的同学时尚、前卫、甚至奢侈的消费方式,使他们感到不安和自卑。而且进入大学后很多评价标准都变了,生活、学习、价值观多元化。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加之择业、就业压力,久而久之,造成贫困生精神高度紧张,怕被瞧不起。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贫困,不愿接受学校、师生、社会的帮助,有些学生由于虚荣心作怪,无视家庭困难,极力伪装自己,生活奢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有自卑情结、紧张心理油然而生。

  2、贫困生这一特殊称谓,使他们变得比较敏感、自我封闭

  大学生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虽然保护学生隐私,不透漏学生家庭信息。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兼顾公平、公正。学生的一部分信息比如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还是需要公开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尊心很强。他们渴望大家的认可,但家庭经济状况又使得他们感觉自卑。害怕同学们的评价和异样的眼光。物质上的相形见绌,心理上的自愧不如,使他们看不到希望,自我封闭,不敢交朋友,不敢向别人吐露心声,情绪日益低落,思想意志日渐消沉。

  3、大多数贫困生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易产生失落感

  贫困生大学生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面对周围成绩不如自己,甚至中等的学生取得这样那样的荣誉,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而自己除了成绩优异外,没有其他一技之长,尤其是看到大四学生就业好的未必是班里成绩最好的。难免会产失落感。

  4、部分贫困生把国家、学校的补助看成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形成自私的心理

  对于贫困大学生国家每学期会有相应的助学金。学校也会针对大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社会上的企业也会以各种形式资助贫困大学生。有些贫困生大学四年一直享受着各种资助。久而久之形成了理所当然接受这一切资助。而不去考虑别人是不是更需要帮助。更不去考虑得到资助的同时,为社会、为学校甚至为自己的班级去做贡献。当其他学生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难以支付学费时,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在自己家庭条件好转,条件比别人好时,也不愿将助学金的名额让出来。很多同学缺少感恩的心理,形成自私的心理。

  5、一些学生弄虚作假,使一部分贫困生产生不公平和仇视心理

  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贫困标准存在差异。而高校很难做到对每一位贫困申请人的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贫困生认定工作大多由一部分学生工作者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评定。而《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原则上是学生填写由当地明证部门调查确认后盖章。但这中间存在很多不真实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成份。使得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同样获得资助。没有获得资助而又家庭贫困的学生就会对学校及学院产生不公平的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仇视心理。而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反而觉得自己欺骗还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利益,也没有人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和惩罚,这样对学生将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贫困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特点,本人根据几年的从事学生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大家共勉。

  1、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是解决目前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组成部分,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可以说除了课堂以外,学生其他时间都和辅导员联系密切。辅导员的思想、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为贫困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创建和谐人际交往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文体活动等,尽量给他们提供多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人际环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此,学校及学院努力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积极鼓励贫困生走出自我,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学生交往、尊重、互助等心理需要;降低贫困学生的挫折感,排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减少和化解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而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3、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是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但由于贫困生认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有些学生对制度不是很了解。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因为手续齐全通过认定,而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由于缺少手续或不好意思透漏自己的家庭状况而未通过认定。这样在学生中就会造成一些矛盾。甚至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认可。因此学校尤其是学院一方面在招生前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宣传到位。提高贫困生认定的透明度,和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从而对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缓和矛盾起到积极地作用。

  4、加强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进行。每学期审核一次,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没有挂科、违纪等现象,都可以继续认定为贫困生。这就使得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本人所带学生甲在班里学习成绩很好,平时表现也不错,是预备党员。连续两年申请贫困助学金补助。大三时班里有同学乙家里出现突发状况,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综合考虑家庭贫困学生情况,认为学生甲家庭情况还可以,而且连续两年获得国际励志奖学金,累计金额10000多元。所以作为辅导员,本人主动找该学生谈话,表达了班委及老师的意见。该生听后很不情愿,找各种借口拒绝。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不可否认在贫困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得到助学补助是理所应当的事。因此,加强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感恩、诚信教育。使贫困生心存感恩,才会自觉的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

  1、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贫困生在当代大学生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多品学兼优,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他们大多敏感自卑。不善于与人交流较内向。较之其他学生他们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因此做好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整体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贫困生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健康,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祖国,勤奋刻苦,敢于正视现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感恩和诚信意识,存在依赖社会、学校的心态。而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因此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使很多的大学生承受很大压力,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一些消极、仇视的心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现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切实从关心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着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解决大学生困难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和谐状况。使贫困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自身奋斗目标,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力量。

  总之,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建设社会的储备力量,是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大都品学兼优,有一颗赤诚爱国的心。但他们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环境,在思想和心理方面比较脆弱,有时会摇摆不定。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真正放下包袱,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军行列。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39).

  [2] 林秀元.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世纪桥,2012(9).

  [3] 雷雪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 周文华.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J].焦作大学学报,2011(4).

  [5] 回瑞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6]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7]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冯皓,罗娅.面对贫困生,我们能做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11-13.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1994年以来,教育部不断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2004年正式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学生基本工作看待。截止2013年,我国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390所,而陕西省民办高校共17所,应教育部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从形式开始逐渐落到实处。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目标的局限性思想,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这样可能导致忽略很多潜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积极地心理能量,我们不能等到已经产生心理疾病,已经恶化到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的时候,再采用精神分析等方法去解决,这是消极的病理学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心理学。积极心理学(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上一种全新的思潮于21世纪兴起,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被饥饿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试图扭转心理学过分关注病态心理的主流思想,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人本主义学者们并未完全成功。而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们再次提出,究其本质,其实就是积极与消极的态度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这与人本主义关注人的本能及潜力的观念相似,强调普通人如何在适当的环境下更好地成长、发展以及成功,如何挖掘人们自有的内心力量与美德。我们试图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全面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研究和教育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从之前的有心理问题学生身上转为更多关注普通的大多数同学身上,批判的传承以往仅仅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旧模式,开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关注、全面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因为在这样一个追求幸福满足的新时代,没有了硝烟,没有了饥饿,我们不再需要用消极的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生病、不要自卑、不要抑郁,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快乐、如何满足、如何成长、如何发展,最后达到如何幸福。这样观念的转变,要从每一位教育者开始,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成长,并在这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此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

  二、加强大学生积极情绪教育

  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的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活动性更强,工作能力更强人际交往范围更广等特点。在积极心理学中讲积极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内心感受,而这其中被广泛研究的就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在各项幸福感指标上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幸福感指标涉及工作、人际交往、感情、自我体验等各个方面。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能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促进个体的认知的发展。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改善大学生应对消极生活事件应激状态,增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三、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体区别于其他人的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和特点,包括我们的每个人独有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一个健康的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健全的人格,而作为大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成长成才的关键,不断培养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不断发掘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人性中的爱和所有的美德,这些积极的因素不断地被强化,人性中消极的因素就会被抑制乃至逐渐的消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积极的个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而不断被强化,当一个自卑的人有机会在大家面前演讲,虽然紧张或不自信,但是受到好评,那么自信的人格特质就被激发,当自信这种积极人格特质不断强化,那么自卑这种消极的人格特质就会逐渐的消退。所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地寻找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来不断强化,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四、营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是在环境中不断习得及强化的,同样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良好的坏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个体在坏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爱,那么个体在这个环境中就能激发出更多的积极品质。所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地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积极坏境中不断的成长,激发学生更多幸福、快乐、希望、爱等品质是每一位心理教育者的奋斗目标。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之下,构件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当务之急,学校应该努力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在校园里建立个人――宿舍――班级――心理养成中心四维度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爱和归属感,充分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每一位学生既是被教育者同时也在系统环境中默默地影响着其他个体,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体系,让每一位大学生学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04):106-112.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报告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5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