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心理学浅述论文(2)

坚烘分享

  积极心理学浅述论文篇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 要:中小学生厌学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生 厌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挑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观点。当前西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社会系统。

  中小学生厌学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厌学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少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差;三是缺少自制力,缺乏有效指导;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在厌学的原因上,大多数研究者把它归结为社会因素如读书无用论影响,校外游乐场所影响等;学校因素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一、教师素质不高、学习负担过重等;家庭因素如家长教育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故而研究者多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探求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策略,如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等等。但这些只是企图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厌学”是学生厌恶学习或学业的心理,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厌学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者主张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解决厌学问题,其中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应用最为普遍,他们也仅仅是想着如何消除厌学这一消极心理状态,而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欣赏学生,让学生获得快乐的积极体验

  有一段这样描述厌学学生的话:“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厌学学生大多自卑多疑,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对自己没信心,学习时漫不经心,对学习无兴趣。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没信心、害怕失败、自卑多疑、态度消极、自暴自弃……虽然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等品质的培养”。②以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进行着简单而枯燥的知识输入与输出活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但我们不难发现,厌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所遭受的挫败感,使他们有了习得无助感。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反之,当人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无助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于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今天许多中小学生依旧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没有休息。一天平均下来要学习十多个小时,从早上六点起来,七点半上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连中午一个小时都要在学校看书。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学生一天要上九节课,课后,老师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到了周末,老师也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休息日’也不得空闲,每位任课老师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弱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③。学生毫无自由活动的空间,厌学情绪不免由此而生。尤其当他们失败时,就认为是自己不行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的挑战,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进行积极归因,一般将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

  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快乐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我们不仅要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将积极心态、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能行。如果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递的是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可以说,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更乐观、坚强、快乐,更容易接受挑战和挫折。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具有自我完善的倾向,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完善和发展自我。主张尽可能地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求,使之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对身心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坚决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指标的错误行径,而应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才是彻底消除厌学心理的根本途径。

  三、爱护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社会文化、学校、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经常无休止地吵闹,将会使孩子的精神受到严重的创伤,形成孤僻、冷漠、自卑、冲动、报复、人格偏执的不良心理,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父母滥施惩罚、打骂孩子,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将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投下浓重的阴影,也会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校方面,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沉重的学习负担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核心,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全人格为内容,以科学教育原则和科学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④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接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控力比较差,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厌学情绪的发生。社会系统应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不良社会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总之,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学习环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都是当学生出现厌学心理问题后,才采取弥补措施,缺乏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积极预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消解心理障碍的困扰。因此,研究当代的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为重要。

  注 释:

  ①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硕士论文,2008,1.

  ③王卓琴.成功体验在厌学型学困生转化中作用[D].硕士论文,2009,21.

  ②④肖海平.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克服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J].教育导刊(课程与教学探索),2002,(7):15-16.

看过“积极心理学浅述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浅述论文

2.心理健康素质浅析论文

3.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

4.浅谈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5.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

286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