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学硕士论文(2)

坚烘分享

  心理学硕士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的构建研究》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构建研究。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并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积极心理教育有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内容 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教育,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它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是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并非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即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健康。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现代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让所有人幸福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要体现这一主题——让学生生活得更幸福,让学生过得更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有了幸福感,反过来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教育,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潜能,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为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的内容

  (一)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人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消极的情绪状态相应地减低了免疫系统的活动。同样积极品质在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尊重、真诚、理解和宽容的人际关系态度。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在交往的过程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自我个性,承认与他人的差异,在团体中明确角色期待,学会角色扮演,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在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塑造。

  (二)积极校园环境的创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校园环境的大系统中,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支持性平台,能够起到弥补和补充其它教育途径的作用。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如果长时期受到良好校园环境的濡染和潜移默化,会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学手段、注重自身教育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化教学,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主体的情感愉悦。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这种要求来自于个体的内部,所以更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

  (一)以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入手,培养积极人格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规则中的参与、活动与体验,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它认为个体在积极体验条件下产生的新要求主要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部,是人对内部动机的觉知和体验,所以它更容易和个体的先天气质特点发生内化而形成某种人格特质。体验是直接的,自我的、他人无法替代,在体验中主动探究自我内心世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个人抗挫折能力。

  (二)采取自我教育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性质特殊的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助人自助和心理的自我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即大学生能够积极地调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要素为其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系统过程。自我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进行归因风格的引导

  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归因,要考虑因果结构的各个方面,对事情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要警惕归因不良现象,防止情绪和动机对归因的潜在干扰。在对成败归因时,除了要合理归因外,还应把握一个策略问题,更多地关注可控性因素,如努力、学习方法等,因为这些因素操纵在自己手里,所以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另外要引导大学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归因方式对自己自信心的影响,然后进行相应的积极调整,改变消极的归因,感受到更多的主动性,增强自信。

  总之,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体验模式中,一切工作要围饶着促进、诱发、方便和推动大学生进行积极体验来展开,要组织积极有效的活动,创设有感染力的、真实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的切身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申荷永著:《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1月版

  [3]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4月第1版

  [4]杨眉等著:《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年版

  作者简介:

  林秀梅(1978—),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女,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

看过“心理学硕士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心理学毕业论文

2.浅析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3.2016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

4.2016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5.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282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