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2)

坚烘分享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篇二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摘要] 该文研究现阶段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提出贫困生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问题 疏导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并做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做好高校贫困生中自卑、妒忌、敏感、闭锁、孤独、焦虑、迷茫、沮丧、虚荣、偏激、抑郁、依赖、从众等突出心理问题的引导工作,使高校校园更加和谐与稳定。

  1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的贫困生,计400多万人,其中5%-10%是特困生。这个群体中,大部分是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能够把贫困化作学习动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生,因为来自经济困难的压力及由其引发的各方面压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些研究中表明贫困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学生。

  笔者在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44位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4位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与非贫困生存在差异,贫困生在物质生活质量、生理质量、社会生活质量和心理质量上均比非贫困生差。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采用5分制,笔者筛选出小于平均数3的对象,作为生活质量有问题的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贫困生中,生活质量小于3的比率普遍高于非贫困生,如表2所示。

  研究得出:约有25%的贫困生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12%的非贫困生生活质量存在问题,心理问题往往是由生活问题引发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是非贫困生的2倍多。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印证了一些学者用其它方法所做的研究成果,如有研究者选用了5种心理测试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尔健康问卷(CMI);(4)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SDS[1]),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施测,结果显示,二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组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高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

  尽管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物质上的匮乏,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来讲比较高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7年,政府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里加大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和覆盖面,给贫困生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各大高校还通过各种慈善机构的捐赠,对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同时,不断完善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通过绿色通道和减免学费等政策,让很多贫困生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些物质上的帮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

  2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方面的原因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1.1 自我意识不够积极、自我评价偏消极

  贫困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和混乱,他们不了解自己,有的因为一个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优点,有的倾向于以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只有老师、父母的赞赏和期望,同学们的仰慕,自己才感到有生存的价值。在自我评价上,往往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自我评价轰然倒塌,他们就感到无所适从。

  2.1.2 看待问题单一,应对方式消极

  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一些贫困生产生悲观厌世的态度,甚至出现偏激的行为。在压力的应对上,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预防机制,以文饰、潜抑、投射、反向等消极的方式来达到暂时的平衡,却不明白,这些掩饰性的行为包含着压抑,长期运用会扭曲人的自我意识,使动机和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失常。

  2.1.3 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贫困生生活在比较艰难的家庭背景中,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在教育子女上,只关心学习成绩。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都会受到压制,甚至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产生内向、抑郁的性格,不善沟通和交流,碰到挫折后,没有能力化解,慢慢地把不良的情绪都积压起来。

  2.1.4 学习动机强但问题归因偏差

  贫困生一般来自贫困的农村,那里教育资源比较缺乏。一般来讲,能考上大学,在当地可以算是“天之骄子”,因此,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学习动机很强烈,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报答父母,让辛劳的父母能欣慰。一旦出现成绩下滑,他们就会受不了,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心理学上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成倒U型的关系,当学习动机过强时,学习效果反而下降。这些学生勤奋学习,废寝忘食,由于持久紧张,用脑过度,导致学习疲惫,以至于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从而让他们产生严重的受挫折感。

  而当学习效果不好时,他们的归因一般倾向于比较单一的内部归因,把失败看作是自己能力不行。他们原本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而现在失败的事实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有问题的。因此,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就开始灰心丧气。

  2.2 客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个体在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社会的较低阶层,对贫困家庭来讲,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从原本较低的阶层向较高阶层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原有阶层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与现实阶层产生矛盾和冲突。

  贫困生进入大学,所实现的阶层流动是准阶层流动,他们拿到了进入高一阶层的许可证,但真正实现流动和融合,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然而在情感上,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是高阶层的人,这样必然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如经济上的困难和实际消费需求矛盾,产生虚荣和文饰的心理;文化上“土”的感觉,产生自卑,甚至会产生孤独与无助等问题。

  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高校贫困生心理的疏导,应该以贫困生为主体,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发挥朋辈和学长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进行疏导。

  3.1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1.1 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尤其是要建立校级的心理咨询室、院级的辅导员工作室,不仅要完善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宣传,让每一个有心理困惑的贫困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同时在班级要设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在做好班级同学心理信息普查的基础上,要利用心理委员的优势,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3.1.2 建立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并及时更新

  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每个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都要了然于胸,在贫困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及时给予指导,谨防不良情绪的积压。

  3.1.3 实行导生制,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

  在高年级的同专业学生中选择一两名各方面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的导生。一般来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把心里话向同学说,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在群体当中会被当作异类。有的甚至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这是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障碍。因此,可以采用导生制来弥补这个缺陷,学生碰到什么问题,他们最希望听到的是过来人的经验。有些时候,有经验导生的引导不亚于导师的作用。

  3.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2.1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挫折与压力的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大学生恋爱心理、网络心理与调试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有系统地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心理沙龙,让贫困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3.2.2 注重团队训练

  团队训练是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达到了解自我、挖掘潜能目的,培养学生自信、合作、协作和创造性等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开展班级团队训练,让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3.3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辅导。不善言辞的贫困生往往会转向虚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老师和同学可以采用QQ聊天,聊天室、网络BBS、邮件等现代网络技术,跟有一定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解开他们心理的疙瘩。

  3.4 把励志教育贯穿于平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迷茫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杀手,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教育性教学”的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把励志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中。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请比较成功的学长、校友或企业人士给他们做成长的规划,激发他们心中的梦想,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同时,发挥管理的教育作用,也有利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比如,完善奖、助、贷、减、免的申请和认定过程,发挥这个过程在贫困生心理发展中的教育作用,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3.5 营造宽松的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活动,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团日活动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还要鼓励贫困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民情民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总之,引导高校贫困生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坦然面对贫困,面对自己遇到的种种困难,了解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心理问题就可以妥善疏导。

  参考文献:

  [1] 李翔.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 重庆社会科学,2007, (1).

  [2] 刘炼, 吴琳. 高校部分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 (3).

  [3] 王莲花, 姜伟, 涂清华.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J]. 科技广场,2007, (10).

  [4] 黄启红. 探究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J]. 高教论坛,2007, (4).

  [5] 黄东阳.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07, (5).

  [6] 付雯. 高校贫困生心理矛盾及教育引导[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1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相关文章:

1.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2.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3.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000字

4.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26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