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2)
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篇二
《浅谈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摘 要:目前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严重,其成因既有社会、学校因素,又有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本文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层面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杀现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自杀成功者并不是非自杀不可,只是由于在自杀的前期和最后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和危机干预才造成无可挽回的结局,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减少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发现,每年中国有28.7万人大学生自杀,250万—500万人自杀未遂,且每年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引起自杀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变革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现代社会急剧变革,各种压力如果长久得不到缓解,就会出现性格和人格缺陷如失落、自卑、紧张、焦虑、失眠等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其次,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媒体影视为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对大量的自杀细节、手段进行详细的描述,为大学生自杀提供了摹本。因此,控制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也成为解决大学生自杀现象的重要因素。
2、学校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咨询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得到及时解决。但是,由于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自杀行为没有及时得到遏制。
3、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父母离异或早亡,父母关系紧张等都可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状态。这是诱导大学生自杀的重要的原因。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期望水平。父母的期望值过大和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降低了他们受挫的能力。
第三,家庭自杀史。有调查显示家庭中有自杀史的大学生较其他人更具有自杀的危险性。因此有家庭自杀史应成为自杀预防的重点对象。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预防的建议
“自杀预防”是指对所有潜在自杀人群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提前性干预,提高他们对自杀危害性的认识,从而减小这些群体未来的自杀率。因此自杀预防是自杀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的目标。
1、社会层面的预防
首先,加强媒体的正确引导。研究表明自杀具有传染性。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媒体在报道自杀类的节目时应尽量避免过于详尽的自杀过程、细节的描述。而要宣传自杀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危害,以减少自杀报道的负面效应。
其次,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完善社会专门医疗机构建设。调查显示,社会上专门的精神医疗机构比较少并且不健全。所以政府应加大投资,社会应加大建设与重视。
2、学校层面的预防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自杀预防知识。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倡导大学生从价值观层面关注死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构建完善的四级预警体系: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危机干预机构。保证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动态。
第三,完善专业师资团队建设。高校应建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专职心理咨询团队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
3、家庭层面上的预防
首先提高父母的思想文化修养。使每个家长通过接受教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重任;另外家长们要能够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健康向上、乐观自信的榜样;
其次,提倡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和倡导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指导孩子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耐挫力。
四、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我们迫切需要分析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1、社会层面的干预
首先加强危机干预服务的专业性。我国社会上心理干预的机构和人员比较少。因此既要调动志愿者和专业人员两方面积极性,大力开展危机干预的专业服务。并且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培训。
其次促进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我国民间的危机干预组织尚处于自发阶段,远不能满足挽救自杀者的需要。而我国现有的心理学、社会学专业人员却大多居于科研院所或各类大学中。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珍贵的专业智力资源,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他们积极组建或参与自杀危机干预机构。
2、学校层面的干预
首先对新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变化。经常开展心理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关注有自杀倾向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程度轻的可以通过谈心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惑;情况严重者要通过专门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和家长联系,劝其退学回家休养治疗。
第三,做好自杀事件的善后工作。一方面重视对自杀未遂学生的心理修复工作。唤回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使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3、家庭层面的干预
首先,加强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家长与孩子应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给予支持和关怀,帮助孩子度过渡过,走出困境,重构自己的信心。
其次,有家族自杀史要重点关注。行为遗传学表明有家族自杀史的学生自杀倾向性更大。因此要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若发现有异常行为,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机构。
参考文献:
[1] 短鑫星、程婧主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1)
[2] 邱鸿钟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3] 马莹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 杨建飞.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建立[J].2009(9)
[5] 宋双.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2000(1)
[6] 杨鑫铨.关于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思考[J].2008(6)
作者简介:翟丹丹,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