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探析论文(2)

坚烘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探析论文篇二

  《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重要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具备了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融合点加以探讨,提出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举措,运用语文这个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提出

  爱德华兹认为:“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心理健康指的是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协调好自身的知、情、行,乃至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自从200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各方重视,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教育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学识、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以及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一门关乎着人的心灵的学问,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心理教育功能。例如,从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可以教会学生适应环境、改变自我的人际关系教育,《皇帝的新装》则能够进行与诚信相关的人格教育。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及市场化发展,我们更应深刻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语文这个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运用语文教学特有的以情感人等教育方式,发掘语文作品中的情感力量及道德力量,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心理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上的关怀,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学习、生活、爱情、求职等领域上出现的困难及挫折,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随着大学生自杀及杀人案例的不断涌现,无不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被各大高校提上了日程。语文教材及各种文学作品中,不乏有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其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无不映射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教师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使生命这一课题形成一直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着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即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以耐心、分享、宽容、合作、创新等精神面貌传递生命教育的重要内涵,以自身的言行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生命的尊重体验,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及热爱传递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及信任,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契机,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并理解生命。同时教师还需挖掘语文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深刻地领悟生命的内涵。许多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命运多舛、百折不挠,从而造就了崇高的人格,教师可在讲授这些作者的相关作品及篇目时,相应地对学生介绍作者翔实的生平经历,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这些作者面对命运的挑战,诸如贫穷、疾病、流离失所等挫折时以何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挫折、磨难,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最终写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例如,学习苏轼的著名诗词《水调歌头》以及《惠州一绝》,教师可分别叫学生朗诵,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言辞,对学生阐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引导学生领悟苏轼的那份洒脱,随即可进行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艰难与不幸,令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尽坎坷的苏轼尚且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尚且能用别出心裁的角度品味人生,给学生树立生命教育的正面典范。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及他人的经历,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个体什么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地认知,引导他们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品味人生。语文教师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实现生命的价值,与学生共同收集、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语文作品,诸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路遥的《人生》等,引领学生欣赏经典的作品,细细体会古今圣贤的生命情感,激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体验“死而不朽”“死而不亡”的真实内涵,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拼搏的精神,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语文教学中的抗挫折教育

  古语道:“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语文学科的每篇作品都是精心选用,以给大学生提供真实的人生模式,每篇文章都能给学生以启迪,是学生优秀的人生向导。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及经验,然而他们毕竟还没有走上社会,思想还较为单纯,情绪波动较大,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加之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优裕,备受呵护宠爱,受不了一点点苦,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较为贫苦的家庭,其心理又多了一份自卑感。随着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升学、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若是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较弱,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走上极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及意志品质,教会学生正确地认知挫折,并在遇到挫折后能尽快调整好心态,重新振奋并快速成长起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当作持之以恒、细水长流的任务来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讲授语文作品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感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旷达,苏轼被远贬海南时“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胸襟,鲁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及国民党的通缉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不屈精神,感悟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及拼搏精神,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这些先贤们的举重若轻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增加了面对挫折的信心及勇气。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应当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以及作者的主体地位,确保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及作者思路的条件下,教师做出充分的阐释和发挥,由学生进行主体感悟及评价,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学习司马迁的《史记》,教师可从司马迁的生平入手,引领学生了解是司马迁为创造这本历史巨著《史记》所遭受的挫折,他被扣上“诬上”的罪名而下狱,并遭受了残酷的宫刑,苦难面前司马迁并未放弃著书,而是强忍着奇耻大辱,发奋图强,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巨著,司马迁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他依然顽强地坚持,与困难斗争,终于成就辉煌的成果,其个人事迹就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题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可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及学生思想实际,让抗挫折教育具备更为现实的意义。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教育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容易感觉陌生,难以沟通,进而产生孤独感,许多大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碍,诸如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防备心理过重、多疑多虑,或者个性孤僻,盲目自卑等,这些障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应对多样化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等,阻碍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抑止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面对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语文教学也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融洽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与关爱,进行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打破交际障碍,开创交际的局面。教师还可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教学空间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和社会之中,例如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方主体平等,使师生都成为交流双方的主体,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借助网络交流工具,可使师生、生生之间在较为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释放及表达情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教师可组织一些文学沙龙,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平台,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会获得平时生活中没有过的感受,并真正悟出听课中无法领会的人生真谛。语文教师还可挖掘教材中的人际关系的相关题材,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了解王维对友人真挚的感情,及其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领会王昌龄对对洛阳亲朋好友的深深思念,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了解两位友人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见证了时代沧桑巨变之后,在飘流颠沛中重逢的深深感慨,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领悟诗人对知己充满信息与力量的慰藉,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的那份朴质及豪爽。从《王贵与李香香》《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孟姜女》等文章与典故中,讴歌坚贞的爱情关系,从《傲慢与偏见》中探索真正理想的爱情及婚姻,即建立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之上,且能共同经历人生磨砺的婚姻才是最理想的婚姻。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倡导平等的爱情婚姻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见证安娜敢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那份执着。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门重要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教育具备了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意义,转变自身观念,利用语文这个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体验,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 何敬双 浅议“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

  [2]张玲等著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希永 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

  [4]韩忠治 解丽君 大学语文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9,04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

2.浅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3.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论文

4.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26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