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中职生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与其他各类学生相比,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认知、学习动机、情感归属和择业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职业学校不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承担着弱势群体的教育责任。只有全方位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德、智、体、能、心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问题;心里健康;教育;策略
一、导入语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在校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职生,心里发展尚未成熟,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特别是在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还不尽如意的背景下,不但要脱离父母自主生活、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应对与初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还经常被偏见和歧视的阴影所笼罩。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与其他各类学生(高中生、高职生、大学生)相比,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探讨中职生心里健康问题,寻求应对策略,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完成学业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孤独
中职新生步入职业学校,离开中学老师和同学、离开父母,从家庭全方位的关爱中走出来,处于“心理断乳期”。面对生疏的校园、生疏的老师、生疏的集体,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如家人般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但是,由于青年前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再加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需要有一个过程,许多新生入学后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和找到知心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生很自然地会想家、想念中学时代的老师和同学,怀念过去的生活和朋友,并由此产生孤独心理而陷入苦闷之中。
2.自我认知失调引起的自卑
自卑心理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中职生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是“差生”的代名词,他们或者因不能升读高中而得不到肯定,或者因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人格品质等方面不尽如意而得不到认同,人格尊严受到损害,致使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劣势”,忽略了自我优势,自卑感和失落感强烈,缺乏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3.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适应不良引起的懈怠和焦虑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也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来实现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中职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问题占有重要位置。中职生的学习心里问题主要有:
(1)学习动力缺乏造成的懈怠。学习动力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驱动力,表现为学习动机或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中职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在学习上丧失信心,缺乏动力,由此而引起精神抑郁的不在少数。有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品行表现也差,往往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这更是加剧了其心理矛盾的冲突。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成绩不好,在纪律上也常常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的焦虑。学习适应不良是指不能很好地接受和消化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差、效率低的状态。由于职业学校与中学的学习任务不同,所以,在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存在差异。比如:在学习目标上,中学的学习目标相对单一和具体,追求课程的分数,而职业学校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为其走向社会做准备;在课程内容上,中职课程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学课程有所拓展,在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上也更高更强;在学习方法上,中学生自学少,处于被老师和家长严格监控的状态,而中职生自学多,要求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计划性,教师仅起辅助引导作用;在教学形式上,中学实践课少,而中职实践课多,等等。许多中职生由于对这种学习上的变化认识不足,依然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习惯于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不能很快地适应学习上的新变化,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陷入焦虑、不安的心境状态之中。
4.情感(情绪)的归属问题引起的冷漠和焦躁
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当遇到满意的事就会出现高兴、喜悦等积极情绪,而遇到不理想的事就会出现悲伤、痛苦、烦恼等消极情绪。中职生的消极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
(1)严重的心理挫折造成的社会性冷漠。中职生的社会性冷漠是因多年来反复遭遇严重的心理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这部分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备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班级、学校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在心理上处于无情(无动于衷)、无力(缺乏活力)、无心(漠不关心)、无爱(感恩之心缺失)的状态。因此,出走、打架、斗殴的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学生甚至有自残、轻生等倾向。
(2)抗压力弱,感情易受挫折。由于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稍遇挫折便不知如何把握,往往极力寻求发泄,容易陷入高强度的兴奋和激动、极端的愤怒和悲观等偏激情绪之中。
5.就业压力带来的忧郁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下,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因学历低和专业技能水平低而找不到工作,害怕“毕业就是失业”,致使一些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进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
三、中职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1.加强舆论宣传,转变观念
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未来行业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高精尖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千百万像张秉贵、徐虎、李斌这样的行业技术能手。应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转变“中职生=差生”的观念,营造一个有利于中职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
2.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规教学体系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心理热点话题,可以以心理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某些心理问题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学会交往》、《远离网吧》等专题课。
3.加强心理辅导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善于运用心理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歧视,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多鼓励、少批评,注意批评方法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做到不讽刺挖苦、不体罚辱骂,尊重学生人格。
4.加强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渴望理解和沟通,学生更喜欢民主式的班主任。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与学生沟通,做好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既严格要求,又关心体贴,以丰富的德育内容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5.寓心育于德育之中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很多,面对中职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德育与心育相结合起来,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之中。德育工作应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使心理辅导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比如:邀请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进行现身说法,强化学生立志成才的愿望,树立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通过专业教育、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尽快适应与中学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不断提高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
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考虑把操行品德评价制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所谓操行品德评价制就是把学生的操行品德情况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然后把评价结果作为一门单独的科目写进成绩单。即:按照预先制定的学生操行品德考核方案和考核办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减分,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不及格的就不能毕业。由于操行品德评价制贯穿于整个在校期间,因此,它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的健康成长。
6.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委员会、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部门,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委员会是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构,委员主要由学生组成,每个班一名,其主要任务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规劝等心理干预,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室报告。因此,学生委员既是同学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又是老师的信息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主要任务是除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和舆论宣传外,还可开设心理咨询互动平台,使希望得到心理救助的学生能放下包袱,轻松地得到心理救助。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创造一个整洁、宽敞、温馨的育人环境,比如:开展温馨教室、温馨寝室等创建活动。其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四、结束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勒曾经说过:“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能否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其核心差异并不在于他外在的能力,而在于他的心理素质。因为,是心理素质决定了他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已不单纯是智力和体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是心理与人格的较量。职业学校不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承担着基础教育中最弱势群体的教育责任。“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技能,“育人”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德、智、体、能、心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青年群体,成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倪海.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65-167
[2]汪立夏,舒曼.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56-59
[3]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7-208
[4]赵国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9.4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